
郑庄公之后,诸公子争位,郑国陷入内乱,“小霸”地位昙花一现。随后,春秋时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齐桓公登场。
太公立国
齐国是西周的老牌侯爵封国,根正苗红,其建立者为吕尚,即人们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吕尚姓姜,氏吕,字尚,名望,尊称尚父,俗称姜子牙,又称齐太公。因祖上封于吕地,故以吕为氏;因对周朝开国贡献巨大,故称“太公望”;因封于齐,故称齐太公;又受明清小说影响,故称姜子牙。

齐国地处山东,都于临淄,南靠泰鲁沂山脉,北临大海,西有济水穿过,东与东夷诸小国相邻。齐国平原虽多,但并不以农业为主,而是因地制宜,尊重东夷人的风俗,大力发展渔业、盐业和商业。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渔盐之利的富庶,使齐国有了称霸的资本和可能。不过,在西周至春秋早期,齐国的名气并不大,比不上鲁国,齐僖公时甚至一度成为郑国的“马仔”。
丑角登场
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公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私德不好,与妹妹文姜私通,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丑角,干了很多荒唐事。但是,齐襄公的所作所为却无意中为后来齐桓公的称霸扫除了障碍。

首先,齐襄公派人杀死了妹夫即文姜的丈夫鲁桓公,除掉了齐国东扩和称霸中原的一个障碍。因为鲁国一直扶持纪国与齐国作对,是东夷诸小国的后台。前690年,齐襄公终于灭掉了纪国,走出了东扩的第一大步。

其次,齐襄公通过干预卫国内政,使卫国成为齐国的跟班。因为齐僖公将宣姜嫁给了卫宣公,生下了卫惠公,齐襄公帮亲外甥卫惠公赶走公子黔牟夺回了王位。也就是说,卫国与齐国是甥舅之国。其实,鲁国与齐国也是甥舅之国,鲁桓公死后,年幼的鲁庄公是文姜之子,也是齐襄公的外甥。
第三,他还杀死了与之不和的郑国国君郑子亹,使郑国一蹶不振,从此郑国与其昔日的小跟班都不得不看齐国的脸色行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齐襄公这么干早晚是要出事的。果不其然,报应很快来了。因为齐襄公胡作非为,得罪了很多人。

齐国西部有一个地方叫葵丘,需要派兵把守,实行轮换制。有一年,到了该轮换的时候了,葵丘守将连称、管至父派人传信,请求轮换。结果,齐襄公一直不理人家,这俩哥们恨得牙根痒痒:你等着,早晚弄死你。
正好这个时候,齐国公族内部早就有人对其齐襄公不满了。齐襄公有个堂兄叫公孙无知,先前很受齐僖公宠爱,地位、待遇跟齐襄公一样。结果,齐襄公上台后把公孙无知的所有优待都给取消了。所以,公孙无知一直耿耿于怀,也时刻想弄死齐襄公。

于是,连称、管至父与公孙无知三人一拍即合,准备找个机会杀了齐襄公。前686年,齐襄公去姑棼游玩,但是泄露了行踪。在贝丘打猎休息时,公孙无知等人带兵冲进齐襄公的行宫,在杀死了内侍后,公孙无知将躲在门后的齐襄公也给杀了。
齐襄公被干掉后,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但是,他也没有好下场,第二年就被一个叫雍禀的齐国大夫给杀了。雍禀这也算是为国除害了,而且他没有揽权。但齐国毕竟陷入了无君的混乱局面,急需一位公子继位。
桓公继位
其实,除了齐襄公外,齐僖公还有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公继位后胡作非为,这两个公子害怕祸及自身,在两位老师管仲与鲍叔牙的分别辅助下出逃了。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人,就去了鲁国;公子小白母亲是卫国人,但卫国也听齐襄公的,只好去了莒国。
其实,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公子纠最有资格。但是那样的话,鲁国就有可能干涉齐国国政。因此,齐国大夫们尤其是高、国两家还是倾向于公子小白,因为莒乃东夷之国,对齐国的事不感兴趣。于是,高家暗中通知公子小白:赶紧回国继位。
鲁庄公听说了也准备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两个公子都在马不停蹄的往齐国赶,但很显然公子小白更占有优势。因为莒国到齐都临淄的路比较近且一路相对平坦,而鲁国距离齐都临淄远不说,还要经过山区,很不好走。所以,单凭赶路,公子纠无论如何是争不过公子小白的。于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开始想招了,他要截杀公子小白。

前685年,管仲带领一队人马提前埋伏在莒国到齐国的半路上。等公子小白的车队一到,管仲从树林中窜出,“嗖”的一箭向公子小白射去。公子小白一声惨叫,当场倒地。管仲一看得手了,就迅速撤离,回去报捷。鲁国听说公子小白死了,就放慢了护送公子纠归国的步伐。
没想到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那一箭只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可是,他灵机一动装死,成功把管仲给骗了。然后,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迅速赶回齐国即位,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到达齐国,发现齐桓公已继位。但鲁庄公不甘心,绕到临淄以西武力攻城。齐桓公亲自坐阵指挥,大败鲁军,连鲁庄公的坐车都被缴获了。鲍叔牙率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泰山以南,占领鲁国汶阳之田。公子纠和管仲只好一起跟鲁庄公退回鲁国。
齐国占着鲁国的地不走,且离曲阜太近,鲁庄公很害怕,请求求和:有什么条件可以开。齐桓公写信给鲁庄公:大外甥,条件很简单,把齐国头号政治犯公子纠给我弄死,然后把狗头军师管仲引渡到过来,我就退兵。否则,大兵压境,曲阜难保。

鲁庄公一看,还是小舅舅狠。于是,为了换取齐国尽快退兵,他就把大舅舅公子纠给杀了,然后用囚车把管仲送回了齐国。
其实,这都是鲍叔牙之计。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哥们,知道他有经国之大才。管仲回到齐国后,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举荐其为相。齐桓公一开始不肯:他差点一箭射死我,我非生吞活剥了他,怎么会用他?鲍叔牙说:你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傒就够了;如果你想称霸,就必须用管仲,不用你会后悔的!
管仲相齐于是,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选好日子,以大礼迎接管仲,然后经过一番彻夜长谈的面试,双方都觉得相见恨晚,良臣终遇明主。最终,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并尊其为“仲父”,也就是“二爹”。
管仲相齐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经济上,改革税制,土地按肥沃程度一律收税,鼓励农民开荒;最重要的是盐、铁两项战略物资收归国有,进行专营,税收以充国用。为了招商引资,增加税收,管仲甚至设置了“女闾”,也就是国营妓院,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库。这一点后来被儒家所诟病,认为太没底线,管仲也因此被奉为妓院的祖师爷。
在行政上,中央分五个署,设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等职,分别相当于外交、经济、国防、司法等各部部长和枢密顾问,一个以管相为核心的内阁初步形成;地方分21个乡,由国君直接任命地方长官。
在军事上,在国家财政基础上,建立一支3万人的常备军,国君直接指挥,指哪打哪;在外交上,实行“尊王攘夷”,以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华夏各国,拿蛮戎夷狄开刀,进行扩张。
管仲改革没有多久,齐桓公就想施展一下拳脚,准备拿鲁国开刀,谁让鲁国倒霉挨着齐国,而且两国还有旧怨。管仲急忙劝阻:以我们现在的实力,还达不到想打谁就打谁的地步。齐桓公不听,没想到这下崴了泥了。

前684年,齐、鲁爆发长勺之战。不料鲁国出了一位名将叫曹刿,他不按套路出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趁齐国三通鼓后,一鼓作气,发动突然袭击,齐军大败。因此,齐国第一次小试牛刀以失败告终。

但是齐桓公很不服气,为了报长勺之耻,同年六月,齐国又拉上宋国一起攻打鲁国。鲁国将领公子偃率军击败宋军,活捉了宋将南宫长万,齐军也只好撤退。
接连两次都让鲁国逃过一劫,齐桓公的脸面很挂不住,决定找个小国挽回一点面子。正好谭国曾经得罪过齐桓公,当初齐桓公流亡时谭国拒不接待,而且齐桓公登位之后,谭国也不派人来祝贺。于是,齐桓公发兵攻打谭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给灭了。

前682年,宋国发生内乱。前681年,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四国在北杏会盟,以齐为盟主,商讨宋国内政问题。北杏会盟是齐桓公称霸的开始,也是第一次由诸侯主持的会盟。不过这次会盟齐桓公很不满意,因为来的都是小国,连鲁国都没来。
但是这次会盟因为没有周天子参加,齐国被一些国家看作是僭越行为。其中有一个小国遂国拒绝了齐桓公的邀请,没有参加这次会盟。齐桓公一看:怎么着,不给面子?那好,暴力是你唯一能够听懂的语言。
齐国遂出兵一举灭掉遂国。随着谭、遂两国的灭亡,齐国地盘已进入泰山之南,对鲁国已经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以后,齐国再攻打鲁国就方便两面包抄了。

前681年,刚当上盟主不久,齐桓公忍不了这口恶气,再次拿鲁国开刀。而且,齐桓公觉得上次会盟不满意,就是因为鲁国不带头。鲁国这次又派出名将曹沫(曹刿)出战,但这次却三战三败,丧师失地,别说一鼓作气了,几鼓作气也没有用。
鲁庄公被打怕了,准备割地求和。于是,齐鲁双方约定在边界上的柯地会盟。会上,正当齐桓公与鲁庄公准备签约时,曹沫突然手执短剑冲了上来,挟持了齐桓公。
齐桓公吓了一跳,但仍强装镇静:“老曹,你要干什么,有事好商量,别激动”。曹沫道:“你们齐国仗着强大,侵占我鲁国土地,还侮辱我国国君,你看着办”。齐桓公只好答应把侵占的鲁国土地还回去,鲁国就靠着曹沫的这种亡命徒行为才没有吃大亏。但不管怎么说,齐国这次算是执了一次牛耳,鲁国屈服了。
尊王攘夷不过,鲁国刚屈服又来了一位挑衅者——宋国。宋桓公觉得自己爵位是公爵,凭什么让齐桓公这个侯爵执会盟牛耳。于是,前680年,宋国撕毁北杏盟约,不承认齐国的盟主地位。
齐桓公非常生气,决定教训一下宋国。他先派人带着礼物去朝见周天子,一顿添油加醋的游说,说宋国擅行废立,而且多年已经没有朝见周天子,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一看齐国还尊重自己,正好也想借此树立威信,于是就答应了齐桓公的请求。

于是,王师加上齐、陈、蔡三国联军一起杀向宋国。宋国看王师来了,不想被扣上一顶与周天子作对的大帽子,马上认怂服软,请求归顺王廷。齐桓公突然发现,“尊王”这招太好使了。前679年,齐国召集卫、郑、宋三国在鄄地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次齐桓公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齐国被一致推举为盟主。

前678年,齐桓公又召集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举行了幽地会盟,会盟的主题就是“尊王攘夷”。会上,各国再次推举齐桓公为盟主,并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前675年,周惠王不学无术,因为强占了五个大夫的土地养野兽种菜而引发了五大夫之乱。叛军失利逃到卫国,卫惠公因为周天子曾经收留自己的竞争对手公子黔牟一事,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卫国拉上拿南燕国组成联军,杀入王城,赶走了周惠王,立周惠王的叔叔王子颓为新任天子。

也是周惠王命好,前673年,郑国与虢国出兵帮周惠王夺回了王位,干掉了王子颓和五大夫。然而头号帮凶卫国还没受到惩罚,周惠王很不爽,想借齐国之力教训一下卫国。于是,前667年,齐桓公奉周惠王之命讨伐卫国,大获全胜,并责备了卫惠公。卫惠公给了齐桓公这位舅舅好多礼物,齐国才罢兵而还。
就在此前的前672年,陈国公子陈完为避内乱逃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和优待,被任命为工正。也许齐桓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公子完改姓田,正是后来田氏代齐的鼻祖。
齐国的外交政策是尊王攘夷,“尊王”齐桓公算是做得很不错了,接下来该“攘夷”了。齐桓公正想打瞌睡,北边有人来送枕头了。

前664年,燕国遭到山戎(无终)的攻击,被打的落花流水,几乎亡国,向齐国发出求救。这个山戎盘踞在燕山山脉一带,在齐僖公时也曾经骚扰过齐国。正好,这次新账老账一起算。

于是,齐桓公立即率军北上,齐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山戎望风逃窜。齐国一出马就给燕国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课——仗应该是这么打的。山戎逃往令支和孤竹两个小附属国,齐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草原,捎带手把这两个小国一块给灭了,土地归了燕国。

燕庄公对于齐国的再造之恩感激涕零,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感谢,他亲自送齐桓公回国,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我不是周天子,诸侯相送不能越境,否则即是对燕启无礼”。于是,齐桓公将燕庄公走过的齐国土地送给了燕国。
回国后,齐桓公又准备找鲁国的麻烦。因为这次攻打山戎,齐国是邀请鲁国一起去的,但是鲁国借口路远没有去。管仲马上进行劝止:别介,鲁国一定也有自己的难处。果不其然,因为鲁庄公死后发生了庆父之乱,在季友的操作下,庆父之乱才被平定,年幼的鲁僖公得以继位。

山戎刚被打跑,狄人又来了。前659年,狄人入侵邢国,邢国灭国在即。于是,在管仲的劝说下,齐桓公联合宋、曹两国攻打狄人,救了邢国一命。但是狄人分布范围太广,流动性强,居无定所,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卷土重来了。因此,齐国给邢国划了一块地,在三国的护送下,邢国将都城迁到了夷仪,这样一来离着齐国近就安全多了。
不久,狄人又来攻打卫国了。卫国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差,国都朝歌被攻陷,卫懿公被杀。到最后,卫国只剩下了5000多人,差一点亡国。卫国与齐国是甥舅之国,齐桓公不能见死不救。于是,齐桓公把卫国的都城迁往楚丘,帮卫国复了国。这样一来,卫国隔着河水,远离太行山,也便于齐国救援。
齐国接连救了燕国、邢、卫三个华夏国家,真正做到了“尊王攘夷”,在中原国家中的威望日盛。至此,中原各国为齐国马首是瞻,齐国的霸主地位俨然稳如泰山。不过齐桓公、管仲君臣在高兴之余还有一个隐忧,南方的大国楚国一直不服齐国。
楚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到了楚成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南方大国。但是,它不满足于在南方称王称霸,一直想问鼎中原,谋求霸主地位,这必然要与中原“一哥”齐国发生冲突。
楚国要进军中原,第一站必然是郑国,但郑国是齐国的“马仔”。前659-前657年,楚国接连三次攻打郑国。面对楚国的咄咄逼人,齐桓公一下子就怒了:这明显是在挑战我的霸主地位,是可忍孰不可忍?
正当齐桓公召集宋、江、黄等国准备商讨伐楚事宜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闹心的事情。

蔡姬荡舟
齐桓公的私生活比较放纵,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蔡国公主称蔡姬,在划船的时候嬉戏打闹,把齐桓公给得罪了。齐桓公一气之下打发蔡姬回蔡国,让她好好反省一下。结果万万没想到,蔡侯把妹妹改嫁给了楚国人。
齐桓公大发雷霆:“蔡侯太不是东西了,我还是很喜欢蔡姬这个小娘子的,只是回去让她反省一下。没想到现在变成别人的女人了,这下寡人的脸面往哪搁?”
管仲马上对齐桓公说:“君上知道为什么蔡侯敢这么做吗?因为背后有楚国给他撑腰。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训一下蔡国,给楚国一个下马威”。

于是,前656年,齐桓公召集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一起杀向蔡国。蔡国哪是对手,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接着,八国联军陈兵楚境。其实,齐国这么干是“桓公舞剑,意在楚国”。
楚国也不傻,知道齐国是冲自己来的。于是,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去见齐桓公,质问道:“你们在北边,我们在南边,双方隔得这么远,风马牛不相及,现在你突然带大军到我这里来干什么?”
管仲立刻代表齐国外交部发表了一番演说:“第一,你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向周天子进贡苞茅(楚国特产,滤酒用的)了,这极大地影响了王室的祭祀活动;第二,当年周昭王南征死在了你们楚国的地盘上,是怎么回事?”
屈完一听,心想:齐国这是请君入瓮,给我设个套,小错误可以承认,但是大帽子绝对不能认。于是,他说:“没进贡苞茅是我们的错,我们立马补上,连以前的我们都给补上;但是周昭王之死跟我们可没有关系,当年那块地方还是汉水诸姬的地盘,不是我们楚国的地方,你去问汉水之神好了”。

齐国一看,楚国说的在理,拿它也没办法。但是就这么退兵走了,面子上也说不过去。于是,双方在召陵对峙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楚国毕竟是一个大国,人多势众,腹地广阔,不是靠武力可以征服的。
因此,齐国只好与楚国举行了召陵会盟,约定双方彼此尊重各自的势力范围,不要越境。当然,这次会盟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然而即便如此,对于齐国而言也是一种胜利。因为齐国尊王攘夷的目的达到了,让楚国向周天子进了贡和不再北上。
召陵会盟之后,齐桓公马上向周天子报喜:再也不用担心楚国这个最大的蛮夷侵扰中原了!没想到死者带回了一个坏消息:周惠王要废长立幼,改立王子带为太子。这是齐桓公万万不能接受的,各国会盟的要点之一就是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不许废长立幼。
为了巩固王太子郑的地位,齐桓公召集了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在卫国的飞地首止举行会盟,并要求周惠王派王太子姬郑参加。这样一来,王太子姬郑得到了诸侯们的广泛认可,周惠王也难办了。
由于得不到支持,周惠王很生气,于是秘密拉拢郑国,让其背齐向楚,准备借助楚国的力量来抗衡齐国。郑国傻乎乎的答应了。

齐桓公火冒三丈:我尊王尊的就是你,你还给我捣乱。齐桓公是不会把周天子怎么样,但是郑国背盟必须教训一下。前654年,齐桓公亲率齐、鲁、宋、卫、陈、曹等国联军发兵攻郑。郑国立刻向楚国求救,楚国则攻打齐国的小弟许国。齐国立马去救许国,郑国因此得救楚国退兵。然而,许国是一个弹丸小国,离楚国又那么近。许僖公非常害怕,最终不得已倒向了楚国。
齐桓公一看,许国背叛也就罢了,如果郑国再倒向楚国,那我齐国的脸还往哪搁?霸主还怎么当?于是,齐国猛攻郑国,打的郑国不要不要的,被迫又倒向了齐国。
前652年,周惠王终于挂了,废长立幼没有实现,王太子姬郑继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非常感激齐桓公的帮助,于是派人给齐桓公送去了祭肉、弓箭和车马。

前651年,齐桓公趁热打铁,在宋国葵丘大会诸侯,会盟者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周襄王也派人参加了。葵丘会盟标志着齐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认可,也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霸主殒落
齐桓公与管仲
葵丘之盟六年后,前645年,一代贤相管仲去世。前643年,继收留陈国公子陈完后,齐桓公又收留了一位晋国公子重耳,对其礼遇有加。而且,齐桓公同样做梦也想不到这位落难的晋国公子会成为下一任中原霸主。
管仲一去世,齐桓公就开始年老昏庸,犯糊涂了。他不听管仲死前劝告,重用了易牙、开方和竖刁三个佞臣。
前643年,齐桓公病重期间,五个儿子为了争位在宫外打了起来,齐国内政一片混乱。结果,易牙、竖刁拥立公子无亏,封锁了齐桓公的寝宫,导致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享年80岁。直到齐桓公的尸体发烂生蛆,众公子才停手,齐桓公才入殓。要说齐桓公也是春秋一代霸主,但死的方式实在是悲催。

随着管仲、齐桓公一对明君贤相的双双去世,齐国的霸业也成明日黄花。齐桓公任用管仲、鲍叔牙,励精图治,对内改革除弊,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迎来得之不易的称霸局面。因此,齐桓公被尊为春秋五霸之首,并与晋文公合称“齐桓晋文”。
然而,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打打杀杀,争强好胜,其文化意义远大于军事。尊王攘夷捍卫了华夏文化的道统,使周边的少数民族羡慕华夏文化而主动加入进来,扩大了华夏文化的影响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微管仲,吾其被(Pī)发左衽矣”,或许是对齐桓公与管仲的最好评价。

(本作者已与今日头条签约骑士全网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