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歼36空中急转弯的试飞镜头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从飞机的初始飞行方向、运动轨迹和最终飞行方向来看,歼36真的完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急转弯(当然不能是真的直角,否则转弯半径为零, 飞机承受的过载将变为无穷大)。
(歼36的空中急转)
歼36做的这个动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因为还没有哪种飞机展示过。原因无它,做这样的动作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近直角急转就意味着超大侧滑角,而超大侧滑角会导致飞机左右两翼之间出现巨大的升力差,如果用传统的气动舵面进行修正,会造成一侧副翼偏转角度过大,进而导致这一侧的机翼率先失速并持续发展,最终进入不可挽回的尾旋,而尾旋的一大诱因就是过度侧滑。
(急转弯容易导致尾旋)
歼36如何做到近直角急转的?
但既然这一切都没有发生,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歼36的发动机具备了航向矢量控制能力,且在飞机的横向控制上也引入了矢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进入尾旋的情况下完成如此顺滑的动作。那歼36有这样的控制能力吗?先看航向矢推,歼36最新曝光的照片已经可以比较清晰的呈现尾部细节了,就外形来看,歼36尾喷口后下方的档板有可能做到上下偏转,进行俯仰方向的矢推控制,但却很难在发动机尾喷管侧面布置矢推喷管,这是因为左右偏转的尾焰有可能损坏尾椎以及机翼后缘的控制舵面。且侧面也难以设置耐高温档板。
(歼36的新图已经可以呈现尾部细节了)
更重要的是,左右矢推控制将导致发动机推力损失急剧增加,可达14%,也需要额外空间容纳复杂的机械结构,导致重量会急剧增加,还会增大飞机的红外辐射和雷达反射面积,削弱隐身性能。
因此,歼36的发动机航向矢推很可能采用了新机制,比如射流矢量推力控制,射流矢推是通过在喷管内引入次级气流(二次流),利用次级流与主气流的相互作用间接改变主气流方向,进而实现矢量推力控制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机械矢推,它是通过改变喷管型面或尾喷管的几何形状,直接控制尾喷流的方向,进行而产生矢量推力的。这种方式依赖于机械部件的偏转,如舵片或活动喷管,需要复杂的机械作动装置,F22与苏57采用的就是机械矢推。
相比机械矢推,射流矢推有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控制灵活,隐身性强的优点。
再看飞机的横向控制。这里的横向控制不同于发动机的航向矢推,而是用直接力对飞机进行侧推。这种直接力侧推此前一般用于导弹,如欧洲"紫菀"防空导弹就在弹体重心处安装了4个横向喷嘴,通过侧向推进器直接产生反作用力提升末端机动性,得益于侧推能力,"紫菀"可拦截15个G的高过载目标。如果歼36也采用了这样的技术,其机动性会强悍到什么程度呢?
("紫菀"防空导弹)
那与F22矢推系统相比,歼36处于什么水平呢?
F22的F119-PW-100发动机采用的是机械二维矢推,喷口可在俯仰方向上进行±20度的偏转,无法通过左右偏转进行航向控制,但二维矢推喷管仍然显著增强了F22的机动性。
但机械矢推喷管的设计复杂且笨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22的航程,更重要的是,复杂笨重造成机械矢推控制响应速度慢,导致其在空战中很难发挥作用,根据美媒对F22飞行员的采访,矢推发动机虽然对近距格斗空战有帮助,但在95%的情况下是用不上的。不仅如此,F22的矢推喷管对机械部件的精度要求较高,容易出现故障,这就加大了维护难度。
(F22矢推喷管的一大缺点是笨重)
由此可见,凭借F119的机械二维矢推喷管,F22是做不出歼36这种近乎直角的空中急转弯的,硬要做的话,等待F22的结局就是进入尾旋。单凭这一点,已经足以证明歼36的矢推控制能力非F22可比了,如果前者的射流矢推和侧推设计得到证实,二者之间就会形成代际差距。
结语
总之,近乎直角的急转弯表明,歼36很可能采用了新一代矢推控制技术,这显然推翻了此前对它的认知,要知道,歼36刚刚曝光之际,西方媒体可是把它当作战斗轰炸机的,如今却被啪啪打脸,因为单是这个近直角急转就不是F22能够做出来的,歼36是实至名归的六代机。
驾驶员得因为90度急转弯直接充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