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本文阅读所需时间:8分钟
草根逆袭,机器人界的“价格屠夫”横空出世“一个自称‘学渣’的年轻人,如何用3000块钱撬动了全球机器人市场?”
2012年,浙江理工大学的一间宿舍里,一个不起眼的“学渣”正埋头捣鼓他的“废铁”。没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学生,竟然会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颠覆者。王兴兴,这个名字如今在全球机器人圈震耳欲聋,但他的起点,却连一台像样的电脑都买不起。
他用3000块钱,自学SolidWorks、Pro/E,硬是捣鼓出了一台双足机器人,还申请了人生第一个专利。这台“土味”机器人,成了他传奇人生的起点。而如今,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已经让波士顿动力这样的巨头不得不低头降价30%。这场“硬碰硬”的较量,究竟如何发生?答案就藏在王兴兴那句“极致性价比+硬核创新”的创业哲学里。

“波士顿动力:我们花了几百万美元打造了一台机器人。王兴兴:抱歉,我只用了一万块。”
全球机器人市场曾是波士顿动力的天下,但王兴兴的出现,彻底撕开了这片高端市场的裂缝。 2016年,当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人以数十万美元售价傲视群雄时,王兴兴却用一台仅售万元的XDog,狠狠打了“高高在上”的巨头一巴掌。
这背后是王兴兴的“黑科技”:自研电机+减速器组合。他摒弃了传统的液压系统,改用无框力矩电机直驱,不仅提升了能效比,还把单关节成本从2万元压缩到2000元。“如果技术不能普及,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王兴兴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技术民主化理念,正是他与波士顿动力最大的区别。
2017年,宇树科技的Laikago横空出世,售价仅30万元,仅为Spot的十分之一。这款机器人迅速被美国军方采购,并成为MIT、斯坦福等顶尖高校的研究宠儿。王兴兴用“性价比”撕开了巨头的垄断防线。然而,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

“1.6万元买一台机器人?没错!这不是科幻,是王兴兴的‘价格屠夫’奇迹。”
2021年,王兴兴推出了Go1机器人,售价仅1.6万元,重量仅12公斤,最大速度却达到了4.7米/秒,甚至超越了人类慢跑的速度。这台机器人不仅配备了激光雷达和AI跟随系统,还能“遛狗”“送快递”。“万万没想到,机器人已经进化到可以‘陪跑’的地步了!”一位网友评论道。
这一切的背后,是王兴兴对成本的极致压缩。通过优化电机磁路,他将电机成本从2000元/台降至300元;通过注塑工艺替代CNC加工,结构件成本下降70%。“成本的每一笔账,都在为普及铺路。” Go1上市一年销量突破1万台,YouTube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成为现象级产品。

“当别人还在纠结‘人形机器人’的可行性时,王兴兴已经把它卖到了1万元。”
2023年,宇树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万元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H1,搭载自研关节电机,峰值扭矩高达360N·m,能轻松完成上下楼梯、搬运10公斤物品等高难度任务。这款机器人不仅被蔚来汽车工厂采购,更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风向标”。
2024年,售价9.9万元的G1机器人再次引发抢购狂潮,全身自由度达23个,采用液态金属导热框架解决散热难题。“2小时,1000台售罄。” 数据无声,却震撼人心。王兴兴用实际行动证明,机器人不再是科幻,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你的机器人看起来很像波士顿动力’,王兴兴笑了:‘如果只看外形,汽车都像马车,难道都是抄袭?’”
面对外界关于“抄袭”的质疑,王兴兴在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给出了犀利回应。他强调,宇树的所有技术都拥有自主专利,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研发。“抄袭?不存在的。我们的每一步,都是硬核创新。”
更令人拍案的是,2023年特斯拉Optimus团队试图以3倍薪资挖角宇树工程师,却被王兴兴的“技术骨干持股计划”轻松化解。“核心团队流失率仅2%,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2035年,机器人普及率将达到10%,比汽车更重要!王兴兴的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王兴兴在2024年亚布力论坛提出了“机器人三步走”战略:2025年前,成本降至5万元以下,进入家政服务领域;2030年前,构建通用AI平台,让用户自定义技能;2035年前,机器人普及率突破10%。“未来,机器人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而不是奢侈品。”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所言:“王兴兴让世界看到,机器人革命未必来自硅谷,也可能诞生于杭州的一间车库。”

“机器人革命不是未来,而是现在。王兴兴的故事告诉我们:极致性价比+硬核创新,改变世界。”
王兴兴的创业历程,是中国硬科技创业的缩影。从“学渣”到全球机器人领军者,他用“草根逆袭”的故事告诉我们: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高大上,而在于它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你也认同这个观点,请“无情”转发给你的朋友。“机器人革命,已来,未来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