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京江北的地形较为特殊,受山体阻隔和城市边界的影响,直接导致江北狭长城市带的形成。很多朋友觉得江北的腹地过小,施展不开,但我觉得这反而是一种优势。
01 高效率对于纵深的克制,恰恰使得江北的城市开发没有步入臃肿的单中心套路,没有走多环线的老派模式,避免了摊大饼。

因为纵深较小,所以江北很容易通过交通的构建做到头尾串联,比如江北大道,仅仅就依靠这一条快速路就把六合、大厂、高新、桥北、老浦口、江北核心区、江浦、全串联了起来,效率极高。
地铁同样也是,在建中的地铁11号线也会很快实现和现有S8号线以及3号线的换乘,实现地铁对于江北全域的基本覆盖。根据规划,远期地铁S8号线还有可能一直沿着江北滨江南下,最终抵达桥林。

在这个背景下,各区域之间逐渐融合相互交融,如今大多数区域已不分彼此。尤其是新区直管区出来之后,完全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所以对于江北我们应该更多从整体的角度来评判,而不是孤立地看。

2024年南京江北三个区域,GDP合计高达4067亿,占全市22%,而江宁是3181亿。按照2023年末江北人口219万人,江宁198万人来计算。江北人均GDP高达18.5万,比江宁的16万还要略胜一筹,可见江北的综合实力并不弱。
在产业层面,江北江宁各有千秋,一南一北代表着南京经济的中流砥柱。而在日常的比较中,我们却常常把江北的各个部分拆开分析,这很容易导致认知层面上的失真。
03 多中心桥林主打的是芯片生产、汽车制造;
江浦和江核玩的是集成电路和芯片设计、工业软件开发、科创金融等;
高新主打生物医药、北斗卫星;
大厂主攻钢铁、新材料等;
六合聚焦节能环保新材料、数控机床、新能源、航空航天等。
一条线排下来各有分工,逻辑感很强,几乎覆盖了制造业当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众门类。其中我认为桥林、高新和六合在产业层面的发展最为关键。
桥林的芯片产业规模越发成熟,除了华天科技这样的芯片封装领域的头部企业,还有很多和半导体相关的企业,比如江苏长晶浦联功率半导体、南京伟测半导体、鸿瑞绅半导体、江苏芯德半导体、云极芯半导体、江苏盘古半导体等等。
另外汽车产业也颇具规模,有南京依维柯、锦湖轮胎等。桥林是南京最适合集中汽车整车制造业的板块之一,毕竟区域内的芯片厂直接供应的大部分也是车规级的芯片。

高新的产业已经基本成型,主要集中在卫星导航、通讯、生物医药等方面。现在南京北站在建,北部超大的会展中心也在迅速推进当中。
很快这里就将成为江北最核心的对外交通枢纽,区域内的企业可更快接触到行业最顶尖的发展动态,同时获得绝佳的展示窗口。从招商的角度来说,会展与南京北站的无缝结合将迅速提高江北整体的存在感。

在这个过程中,同是宁淮城际线上的六合也受益匪浅。参考溧水到南京南、句容到南京南的时间,理论上未来六合西站与南京北站之间也就十来分钟的事儿。

上元门过江通道建成后,六合西站还可以直接与南京站对接,本身宁淮铁路的终点就是南京站。这意味着未来六合西到南京站的通勤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最多不会超过20分钟。

铁路交通层面的进步,或直接促进六合城西制造产业园的开发,包括最核心的城西商务中心。六合想要做产业层面上的升级,布局企业总部生态,围绕六合西站或在地铁沿线布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预见的是2027年之后,六合的对外独立性和便捷度都将得到质的飞跃,企业总部聚集区未必是无稽之谈。不管是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还是节能环保新材料,六合都展现出了非常全面的价值,如今在航空航天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
04 科技源泉前段时间我们去六合的南航国际创新港参观,太震撼了,全是高尖端的科技。而且运用在最先进的军工领域,有些设备直接有两三层厂房那么高,特别夸张。当然这些场景大多过于尖端,不能拍照,只有少量展示性的可以,大家理解。

现场正在做项目的都是研究生,博士,不得不感叹,这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可见六合如今的产业能级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六合在做的事业堪称大国重器。
不仅有传统的重工基础、材料基础、航天和军工层面的实力也在迅速成长。但这里面有些资源多“内循环、封闭式”,商业利用率偏低。这就需要通过军转民的模式转化出去,寻求广泛的商业应用。相比苏南等地,六合土地、政策、承载空间更具优势,尤其适合低成本孵化+集聚式发展。
我认为六合并不需要过多传统消费偏向或商务偏向的CBD,应该更多从工业总部的角度切入,除了能源总部、绿电总部外。还可以尝试设立军转民创新总部、军转民中小企业专项引导基金,通过技术开放平台+中试平台的模式,定期筛选一批可转民用的成熟军工技术向社会开放,促进消费级市场的开拓。
另外打通“民参军”通道,倒逼民营企业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向军工配套供应链嵌入,反向推动技术能力提升。设立六合“民参军”引导项目库,帮助企业参与顶尖的供应链循环,形成“军民两头吃”的企业模型。这是六合在产业层面破圈非常好的途径之一。
实际上这也正是硅谷的模式,斯坦福大学自1891年建校便强调实用教育,其电子工程系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鼓励师生参与电子创业项目,推动学术成果向军事应用转化。

上图:斯坦福大学
战后,斯坦福大学通过建立斯坦福研究园(1951年),将战时积累的军事技术(如半导体、计算机)向企业开放,惠普、Varian Associates等早期企业均受益于此。这种“技术溢出”模式使硅谷逐渐从军工基地转型为综合性创新中心,完成了从军事技术到民用市场的扩散。
这才是今天硅谷聚集了那么多顶尖科技公司的底层逻辑,如今这里聚集了包括谷歌、苹果、meta(facebook)、特斯拉、英特尔、英伟达、AMD、Adobe等全球顶尖的软硬件服务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六合实际上拥有着一份科技宝库,同时本身布局的高校,尤其是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在建)、南师大灵岩融创区等都非常重视产学研框架的搭建,从一开始就将学科转化放在了很高的优先级上面,是真正的新一代大学城。
未来六合的成就或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不仅有望成为江北科技创新的核心源泉,也是南京实现产业突破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