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阳村位于广西桂中大明山余脉西南部的一条较平缓的山谷地带,离南宁城区约40公里,隶属武鸣的太平镇。虽僻隅国道,交通亦显得方便。都知武鸣沃柑闻名全国,当车辆行驶在县、乡道路,见两旁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柑果地,相当的震撼与解压。虽时以过春分,空气中已经飘荡着柑桔花香,但不少树上还挂果累累,村里村外,还是一派繁忙的收摘、装运景像,令人颇为意外和欣喜。此行是应朋友相邀,说到武鸣区乡村钓鱼、摘果...便辗转来到一个百度地图都迷糊的蜜蜂水库,才初识葛阳村面目。




于村北开阔凹地的蜜蜂水库不大,自然集雨,却也滋润四面坡岭的大片果林山地。难得水质较清并无异味,吸引了不少钓友到访,不时,朋友们亦有少许鱼获,而我的收获则是两大袋野生白花菜。水波岸坡,茂密的果园里,只听语声而不见身影,原来是男女村民们在忙碌着摘果,运果。8个钟/150元/人的工钱,干得不亦乐乎。朴实的园主也不闲着,一起装车、开车来回奔忙倒运。据说今年沃柑丰产,收购价比往年低了些, 沙糖桔则好卖一些...硕大、饱满的沃柑,略有收水但口感更甜,体验了自采自摘丰收喜悦,眼见为实的正宗武呜沃柑,品质保证,当然值得拥有。约2元/斤,多少得带些回去与家人们分享。






归程路过村所,透过数棵古朴、粗大的葛榕树,隐见一栋独特的老建筑,直觉告诉我,这个葛阳村有着非一般的底蕴。原以为葛阳因葛树及地势向阳而得名,其实,是取自古代大家诸葛亮与王阳明其各一字而得名。据了解:葛阳村(旧称葛圩)由于位处跨越大明山南下通往郁水江畔古道的山隘口,唐、宋时均曾在此设县治,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晋兴县;宋朝时改为乐昌县,后改县为乡,并入武缘县,县治由伶俐镇移至葛圩苏村,直至后来武缘县治迁往城厢镇并改名如今的武鸣。有着千多年历史葛阳,并不因为辖治的兜转变更而甘于平常。宋末元初,邕州通判、葛阳刘姓始祖刘禄,从江西吉安府南下来邕州为官,见此地土质肥美而风水独佳,后举家避祸隐居在葛阳繁衍生息。其立下并延绵至今“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祖训,使得此壮族群居,僻隅山间的葛阳,农人读书风气日盛,而兴旺起浓郁的书香气息。自清康熙始,葛圩村出进士1人,举人12人、贡生33人,坊间有“武缘(武鸣)六十贡,半数在葛村”之说。其中,又以乾隆十三年的翰林院编修(相当如今的国务院秘书),号称“粤西第一流人物”的刘定逌最为优秀。难怪了,此行也是受一位本村籍的南宁某医院院长所邀,无疑也是氏族家训延续传承的明证。



村中古建筑遗有文昌阁和古戏台,均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有着二百多年历史。文昌阁为四层带飞檐设计,传统的对称式一进院,外门厅为马头墙与民国风的中西结合风格(2009年有修复),远观气势不凡。屋脊及挑檐饰有花、鸟、兽浮雕,外山墙有彩绘,内墙有书画文字。一楼祭供先人及文曲星,有木梯层层登高远望,讲究天圆地方的视角,精美独特在广西实属罕见。而对面广场百米远的古戏台,单檐四石柱,背墙壁画极为精美。台面虽不宽大,整体确古朴端庄,坚实,透着百年的风雨岁月,令人联想翩翩,亦是广西难得的保存完好的砖石木作古戏台。以及紧邻文昌阁左右,翻新的葛阳书院大院(先祖公祠)和漂亮的葛阳小学,书香飘荡,更显葛阳自古乃文化昌盛之地。










满眼现代“洋楼”的葛阳,已找不出多少古圩痕迹。广场旁,有着80年代的供销小店;大榕树下,村里的老人在悠然自得地下棋,聊天。一块收果牌,几个空筐子,一切是那么的祥和。村外,一个英雄烈士的墓碑,先辈应含笑如愿,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亦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