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员工突发意外离世的消息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5年司龄、业绩优秀的员工突然倒下,让不少网友联想到互联网行业长期存在的高强度工作问题。4月25日,猿辅导向媒体作出正式回应,但这份声明不仅未能平息讨论,反而让更多疑问浮出水面。
据公司披露,逝者李某某是武汉分公司的资深员工,在职期间表现优异。蹊跷的是,事发当日正值公司安排的倒休假期,猿辅导特别强调"所在团队没有安排加班"。这一表述立即引发网友质疑:既然不是工作日,为何员工会出现在公司?是自愿处理工作,还是存在隐性加班文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公司的危机公关策略。在声明中,猿辅导用较大篇幅描述对员工家属的关怀,却对事件关键细节避而不谈。既未说明具体死亡原因,也未提及员工近期的工作强度。这种"温情叙事+关键信息缺失"的回应方式,在近年来的职场突发事件中已屡见不鲜。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回应模式折射出企业的两难处境:既想平息舆论,又不愿承认可能存在管理问题。2023年某电商平台员工猝死事件中,企业同样先强调"非工作时间",后被迫承认存在超时加班。这种"挤牙膏式"的危机应对,往往导致公众信任度进一步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猿辅导近年正处于业务转型关键期。在"双减"政策后,公司大举进军教育硬件和素质教育领域,内部工作节奏明显加快。有匿名员工在社交平台透露,虽然明面工作时间是"965",但实际下班后仍需随时响应工作消息,周末也经常要处理突发任务。这种"隐形加班"现象,在互联网行业已是公开的秘密。
医学专家对此表示担忧。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指出,长期处于"待机工作"状态会持续激活人体应激反应,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异常,是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很多猝死案例表面看是瞬时发作,实则是长期亚健康状态的累积爆发。"
这起事件也暴露出当前劳动权益保障的盲区。我国《劳动法》虽明确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但对"隐形加班"缺乏有效界定和监管。当员工在非工作时间通过线上工具处理公务时,往往难以举证维权。法律界人士呼吁,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将"离线权"等新型劳动权益纳入保护范围。
截至发稿,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尚未就此事发声。事件最终会如何定性,是否会对行业工作模式产生影响,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追求效率与发展的同时,如何构建更健康的职场环境,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必须直面的课题。
对普通职场人而言,这起事件更是一个沉重的提醒:在努力工作之余,务必关注自身健康信号。定期体检、保证睡眠、学会调节压力,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关键时刻可能就是救命良方。毕竟,没有什么工作值得以生命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