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对哈马斯发出“最后通牒”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这番威胁非但未能震慑对手,反而成为点燃中东火药桶的新引信。加沙地带的硝烟再度弥漫,而中国提出的“两国方案”却在国际社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共鸣,成为打破巴以僵局的理性之声。
特朗普政府的对以政策,始终被偏袒与短视所主导。在巴以冲突短暂停火之际,美国突然宣布向以色列追加40亿美元军事援助,其中包括精确制导炸弹与重型钻地弹。这些武器迅速投入战场,以军对加沙的空袭强度骤增30%,导致平民伤亡数字两周内激增45%。
更致命的是对加沙的全面封锁。以色列在美国默许下,切断食品、药品和燃料供应,230万巴勒斯坦人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90%的居民日均热量摄入不足生存标准,医疗机构因缺电停摆,新生儿死亡率攀升至17%。这种“集体惩罚”策略,非但未能迫使哈马斯屈服,反而催生出更多激进抵抗力量。
特朗普对哈马斯的“最后警告”,暴露了美国中东政策的逻辑断裂。他在社交媒体要求哈马斯“立即释放所有人质”,否则将“面临毁灭性后果”,但现实是,经过数月高强度军事打击,哈马斯仍控制着加沙70%的地道网络,其基层指挥体系未遭根本性破坏。
哈马斯的回应充满嘲讽意味:“特朗普应先去解决美国国内的街头暴力”。这种底气源于战场现实——以军虽装备先进,却在城市巷战中付出惨重代价。以色列国防军承认,加沙作战日均伤亡数字是往年同期的3倍,而哈马斯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伏击画面,持续打击以军士气。
当美国沉迷于武力恫吓时,中国正以建设性角色推动危机解决。中国外长近期在联合国安理会重申:“落实两国方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一立场获得包括法国、巴西在内的78国联署支持。
中国的斡旋不止于口号。中方推动的“和平路线图”提出具体步骤:在拉法口岸设立人道走廊,由中国、埃及、卡塔尔组成监督机制。冻结犹太人定居点扩建,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对加沙的治理权。召开由安理会五常、阿盟、欧盟参与的中东和平会议,设定建国时间表。
该方案直指问题核心——巴勒斯坦领土被蚕食的现状不改变,暴力循环永无休止。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面积扩张了62%,而巴勒斯坦人获得建筑许可的比例不足申请量的5%。
特朗普的威胁遇冷,折射出世界对单边主义的厌倦。欧盟宣布暂停对以军售审查,沙特暂停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谈判,南非向国际法院起诉以色列“种族灭绝”。就连美国内部分裂加剧,35个城市爆发反战游行,国会搁置了对以额外军援的投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倡议的吸引力。中方主导的“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已为约旦河西岸培训2000名行政管理人才;中国企业在加沙边境建设的海水淡化厂,每日为10万人提供清洁饮水。这种“以发展促和平”的思路,正在重塑中东地缘政治的逻辑。
历史的钟摆从未停止。当特朗普还在用19世纪的炮舰外交思维应对21世纪的冲突时,中国已通过系统性方案指明出路:和平从来不能靠威胁实现,正义必须植根于对每个民族生存权的尊重。巴以问题终将证明,谁在制造深渊,谁在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