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发现男友已婚报警,反被关精神病院,撕开多重社会问题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11 09:15:32

胡女士称,经检查她并没有精神疾病。/上游新闻记者 沈度 摄

据上游新闻报道,胡女士通过婚恋软件认识了心仪的男友,一段时间后两人线下见面并确定恋爱关系。胡女士称,自己本以为遇到了真爱,可在准备结婚时,有了一个意外发现——男友不仅是已婚状态,还有一个儿子。分手后,胡女士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被七八名不明身份人员强制带到了安徽芜湖的一家精神病医院。

天津女子胡女士的遭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她通过婚恋平台结识了一名自称“单身”的男子王某,并与其同居近两年,期间花费40多万元支持对方生活。然而,当她准备结婚时,却震惊地发现王某早已结婚生子。愤怒之下,胡女士选择报警控告王某重婚罪和诈骗罪。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在返家途中竟被七八名不明身份人员强行带至精神病院,被强制关押6天,并被喂食大量药物。尽管事后南京医院检查证明她并无精神疾病,但当地相关部门却回应称此举是“出于安全考虑”。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婚恋欺诈的恶劣现象,更折射出公权力滥用、精神卫生法执行漏洞等深层次问题。

胡女士的经历是典型的“杀猪盘”式骗局。王某及其家人长期隐瞒已婚事实,甚至以“单身”身份与胡女士同居,并以“年底工程回款”为由让她承担家庭开支。这种欺诈行为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可能构成重婚罪和诈骗罪。根据《刑法》第258条,有配偶而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可构成重婚罪;而虚构事实骗取财物,则可能涉嫌诈骗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即便警方已立案调查,却仍在“劝和解”,甚至未对王某采取强制措施。更讽刺的是,胡女士作为受害者,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反而在维权过程中遭遇了更严重的侵害——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胡女士自2024年12月报案至2025年3月被强制送医,四个月间公安机关的处置充满矛盾。

胡女士被强制送医的过程充满疑点:一是根据《精神卫生法》,除非当事人有自伤或伤人倾向,否则不得强制收治。而胡女士并无此类行为,却被以“流浪人员”身份送医,显然违反法律规定。

二是胡女士被强行带走时,手机、证件均被扣押,且家属未接到任何通知。医院在未进行专业评估的情况下,仅凭“送医者”的一面之词就对她进行强制治疗,甚至开具可能危害健康的药物。

三是当地警方称此举是“因胡女士有自杀倾向”,但胡女士的南京医院检查报告明确显示她并无精神疾病。这种“先强制后解释”的做法,令人质疑是否存在滥用职权或背后有人干预。

这种选择性执法的背后,可能是基层治理中“维稳思维”对法治原则的侵蚀。但胡女士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社会问题的叠加:王某能长期伪装单身,说明婚恋平台的身份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精神卫生法》,不得随意收治无精神障碍的公民,说明在执行层面仍然有法不依;执法机关应依法办案,而非以“调解”代替法律程序,对于重婚、诈骗等犯罪行为,必须及时立案侦查,而非让受害者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执法权滥用、医疗伦理失守、性别暴力横行,这事件最深的伤口,是公信力的撕裂,公众的焦虑正在蔓延,“今天是她,明天可能是我”的恐惧情绪占据主流。这种恐慌源于2018年鸿茅药酒跨省追捕医生、2021年山东任城女子上访被送精神病院等事件的记忆叠加,当举报违法行为反成“被治疗”理由,公民对法治的信仰必然动摇。

胡女士的遭遇令人愤慨,也令人警醒。在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保障,而非因维权反遭更严重的侵害。此案若不能得到公正处理,不仅会让受害者寒心,更会助长某些人的气焰。

希望相关部门能彻查此案,还胡女士一个公道,同时完善制度漏洞,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否则,今天沉默的是胡女士,明天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