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148:莜麦|耐饥扛饿的铃铛麦

花木花木 2025-02-11 03:30:26

我曾在内蒙兵团工作了6年多,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吃莜麦面儿。连里的食堂一概都它做成“傀儡”,就把莜麦面倒入热锅之后,用长柄大铲不停地翻炒,炒出香味时,在上面泼水,并不停地搅拌,使莜麦面最后都变成小疙瘩,然后盛到笼屉上蒸熟。当时觉得并不好吃,可后来吃饭馆的与之类似的“莜麦鱼鱼”,觉得味道也不错。

据说内蒙就产莜麦,可我所在的乌拉盖草原不种这玩意儿。我虽然吃了不少,可没见过莜麦长得什么样子。

2018年8月,我参观张北野狐岭要塞时,发现里边的绿化很有特色——以农作物为主,绿化带除了种百日菊、秋英两种花,其它种的便是莜麦、谷子、亚麻、向日葵等作物了,我也因此第一次见到了莜麦的实物。

当时那片莜麦都已黄了,只有少数还绿着,细枝上挂着绿色铃铛般的小穗,让人能看出它生长时是个什么样子。感觉它和燕麦片包装上的燕麦没什么区别,我还是查《中国植物志》,根据莜麦“小穗含3-6小花”,燕麦“小穗含1-2小花”,才确定它是莜麦的。

《中国植物志》介绍莜麦Avena chinensis时说,“莜麦”之名出自《华北经济植物》。《经济植物学》称它为“油麦”。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和湖北等省区有栽培,也有野生于山坡路旁、高山草甸及潮湿处。果实可磨面制粉作各种面食,或栽培作牲畜精饲料。模式标本是当时采自栽种于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植物园中的一栽培植物,据目前看我国很多地区该植物是野生的,估计模式标本的种子是由我国传入瑞典的。

据《莜麦的栽培与育种》一书介绍,莜麦在我国最少已有四、五千年的栽培历史。它最早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的高寒山区,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由山西传入内蒙,逐步普及到我国北方的山区、丘陵区和部分平川区。后来,我国的莜麦还被引入美国、苏联和智利等国种植。

我吃莜麦面的体会是,吃了扛饿,另外不宜吃得太饱,不然一喝水会肚胀。雁北一带有民谣唱道:“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不耐饥的荞麦饿断腰。”现在莜麦已成了糖尿病人的优选食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