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舅舅家,舅妈端出杂粮面,舅舅直摆手:“得糖尿病哪敢吃面条,血糖不得窜上天?” 对门张阿姨拎着菜篮子进门笑哈哈接话:“老哥这是老观念了,我得糖七年,现在每天中午还吃一碗面,上周糖化血红蛋白 6.5%,稳当着呢!” 说着拉我们去看她的面柜,三层架子摆着不同颜色的面袋,这才知道糖尿病人吃面条,从选面到吃法都藏着不少门道。#春季健康守护计划#
张阿姨拿起一袋深褐色面粉:“刚开始我也忌口,后来跟着社区医院王大夫学选面,现在专挑这三种‘控糖面’。”
她搓着全麦面说:“您摸这颗粒,比白面糙多了,小麦麸皮和胚芽都在里头,膳食纤维就像给血糖‘踩刹车’。买的时候记着看配料表,‘全麦粉’必须排第一,我头回买的‘伪全麦’,吃着跟白面没啥区别,细看才发现是小麦粉为主,就撒了点麸皮充数,坑人呢!”
说起杂粮面,张阿姨打开另一个罐子:“这是闺女从山西带的,掺了荞麦、高粱、玉米粉,煮出来黄白红相间。楼下山东早点李大姐说,杂粮面就得‘杂’,各有各的好处,比如荞麦能帮着稳血糖,玉米护眼睛。现在外头卖的好多杂粮面不实在,您得盯着配料表数个数,少于三种杂粮的别买,自己在家把玉米面、荞麦面 1:1 拌着擀最踏实。”
若是自己制作比较麻烦,外面买的话,就买下面这种五谷杂粮面条,主要是又青稞、黑豆、黑小麦、荞麦、黑米、黑豆等食材组成,就非常适合糖友作为主食吃。
最让我长见识的是杂豆面,去年冬天去她家,一进门就闻见红豆香,锅里煮着红红的面条:“这是跟楼下豆腐坊赵师傅学的,用红豆、绿豆、鹰嘴豆磨粉。赵师傅说豆子蛋白质多,能让胃‘干活慢’,葡萄糖就不会‘哗啦’一下冲进血管。自己磨得先把豆子泡软煮熟再晒干磨,我刚开始图省事用干豆子,煮出来硬邦邦,胃不好的吃了反酸,还是得听老手的。”
在张阿姨家看她煮面,发现她从不等面条煮烂:“年轻人图省事煮得稀烂糊,那血糖可不往上窜?我都是面条刚浮起来就关火,过个凉水,吃着筋道,关键是淀粉没完全糊化,消化慢。” 有次见她往锅里滴醋:“王大夫说酸性物质能让淀粉酶‘没劲’,我试过加橄榄油也成,面条裹层油膜,跟血糖上升速度‘对着干’。”
她的面条碗里永远是 “三色搭配”:菠菜、豆腐、瘦肉。“得让蔬菜和蛋白质‘唱主角’,我用小号碗,面条就铺碗底一层,大概一拳大小,配上两块手掌心大的瘦肉,吃完能撑到下午。” 她提醒,社区陈姐刚开始贪嘴吃一大碗,餐后血糖飙到 13,“主食量得心里有数,刚开始不会把握,就用米饭碗盛小半碗,慢慢就摸准了。”
张阿姨吃饭特别慢,每口面条嚼 20 下:“跟老头子聊天,一顿饭能吃 25 分钟,等放下碗才发现吃饱了,不会多吃。” 她从不吃重口味面条:“楼下重庆小面那红油汤,咸得嗓子冒烟,高油高盐的,伤血管。我就吃家常清汤面,蒜末、生抽、葱花一拌,比外头香多了。”
在社区超市碰见她,正对着速食面叹气:“现在年轻人图方便吃这些,你看配料表,钠含量占了每日推荐量 80%,咱糖友吃多了血压高。” 她指着甜水面包装:“南方人好这口甜,但加了蔗糖、蜂蜜,吃一口跟喝糖水似的,实在想吃就少放点代糖解解馋。” 说起二楼李叔,她直摇头:“刚开始仗着年轻吃油泼面,三个月后血脂血糖都不稳了,现在见着油泼面躲着走。”
张阿姨教了几套家常做法:早上赶时间就煮全麦面,甩个鸡蛋、把菠菜一烫,滴两滴香油,热乎又舒服;中午爱吃凉面,杂粮面过凉水,拌上焯油菜、瘦牛肉片,蒜末加醋一调,开胃不腻;晚上想清淡点,就煮杂豆面,扔点胡萝卜、香菇,出锅前撒把青菜,连汤带面喝下去,胃里暖暖的。
“得了糖尿病不是啥都不能吃,是得吃得讲究。” 张阿姨常说的这话,让我明白控糖关键不在忌口,而在生活智慧。您要是刚开始犯难,不妨从一碗全麦面开始,慢慢摸索,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吃法。就像张阿姨,把面条吃得讲究又健康,血糖自然稳稳当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