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学弟学妹没了,我们成了这个专业的‘末代皇帝’。”
2025年初,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小林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他的专业被列入学校撤销名单,全班成了最后一届学生。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非个例——据统计,2024年全国超1670个本科专业被撤销,传统文科和管理类专业成重灾区,就业率连续3年跌破50%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校计划淘汰20%落后专业,这场席卷全国的专业大调整背后,是千万学生被迫直面的人生选择题:转行还是失业?

专业生存战背后的3大真相
1. 国家战略“指挥棒”:哪些专业注定出局?面对专业的大洗牌,仔细想想,其实这也经济发展带动教育改革的必然。当前,国家的产业链需求,正在倒逼着高校专业改革。比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这些被“卡脖子”的领域成为新增专业主力,而广告学、小语种、工商管理等“传统大户”加速退场。以复旦大学为例,直接砍掉部分文科招生名额,将资源向“AI+学科”倾斜,打造6个新工科学院。
勇敢面对残酷现实:
● 文科生死局:不仅是在中国,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有30%的高校都在削减人文课程,比如: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停招日语系,哈佛取消30门文科课程。
●工科也内卷:工科中的部分专业也逃不开,像传统机械、土木专业等传统专业,正在被智能建造、机器人工程这些新增专业所取代。

目前,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对高校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用三大指标来判定是否亮牌:
● 就业率红线:如果这个专业连续2年的就业率低于50%,直接红牌!
● 产业适配度:对于与十大新兴产业无关的专业,限期整改!
● 培养质量:还有论文抽检不合格率超15%的,学科停招!
案例: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2025年将增设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前沿专业,淘汰与数字经济脱节的学科。天津大学更首创“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直接对接医疗机器人产业。
学生预警信号:
● 专业课程中“智能+”“数据+”类少于30%
● 学院近3年无新增实验室或校企合作项目
● 学长学姐超60%跨行就业
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你就要考虑你的专业就业难度的问题了。

面对当前的专业大洗牌,对于就业率低的专业也不是没有办法,有3条生存法则可以参考:
● 跨赛道转型:可以选择辅修“AI+双学位”(如法学+人工智能),复旦大学已开放46个“X+AI”项目,这有助于在就业时提升实操能力,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 实战型镀金:多关注校企合作项目,可以瞄准比如:比亚迪、华为等大厂,寻求定向实习的机会,还有一些制造业的校招,当前的需求也在逆势增长。
● 考公避险: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考公比例已经达到63.7%,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考上,特别是“三不限”岗位(不限专业、不限学历(大专以上)、不限户籍),这类岗位的竞争难度更大,千人竞争一个岗位。
案例: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李薇的案例值得参考:在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缩招时,她提前修完智能驾驶课程,拿到车企算法岗offer,薪资比同届高40%
互动问题:你的专业进入“高危名单”了吗?有没有经历过“学着学着专业没了”的魔幻剧情?评论区聊聊你的惊险时刻!
(全文统计:新增专业数据来自教育部备案信息,就业率引用猎聘&智联报告,高校案例均采自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