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前夕中央苏区红军组织与军政干部名录(1933年)

恒鼎谈历史 2025-04-06 03:42:13

中国工农红军

总司令 朱德

总政治委员 周恩来

总参谋长 刘伯承

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蔷,贺昌(代)

副总参谋长 叶剑英

总政治部副主任 贺昌

红军第1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期间(1933年9月-1934年10月),因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错误指挥,摒弃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传统,转而采取固守阵地、正面强攻的战术,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展开硬拼消耗。历经一年血战,红军在国民党军“碉堡推进”的封锁下节节失利,最终于1934年10月放弃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长征)。

总司令 朱德(兼)

政治委员 周恩来(兼)

参谋长 叶剑英(兼),周恩来(代)

政治部主任 杨尚昆

副参谋长 张云逸

司令部

第1局局长 张云逸,周恩来(代),左权(后)

第2局局长 曾希圣

第3局局长 宋裕和

通信处主任 王诤;副主任 俞述祥

政治部

组织部部长 欧阳钦

宣传部部长 潘汉年

地方工作部部长 周桓

政治保卫局局长 胡底

供给部部长 叶季壮

卫生部部长 彭真;政治委员 李新民

总兵站站长 赵智材

中央警卫师(工人师)师长 孙超群;政治委员 张经武,李干辉(后)

直辖独立第1、第2、第3、第4团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1933年10月,将原红军学校高级军事班、上级干部队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并命名为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

校长 何长工,张宗逊(后)

政治委员 何长工(兼)

训练部长 钟伟剑

政治部主任 徐梦秋

校务部长 杨至诚

总顾问 李德

军事第1团团长 张经武;政治委员 张华

军事第2团团长 钟伟剑,卢寿椿(后);政治委员 伍修权

炮兵团团长 胡国杰;政治委员 罗贵波

工农红军第1步兵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于‌1933年10月17日成立‌,由原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六期改编而成,为纪念革命烈士彭湃、杨殷而命名,亦称‌彭杨步兵学校‌,是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培养连排级军事干部的核心院校‌。

校长 陈赓

政治委员 刘西平(刘希平)

训练处长 鲍德新

政教主任 罗贵波(兼)

工农红军第2步兵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步兵学校于1933年10月17日成立,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七期改编而成,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军军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为纪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烈士,该校又名‌公略步兵学校‌,与彭杨步兵学校(第一步兵学校)同为红军早期以烈士命名的军校‌。

校长 林野

政治委员 张际春

训练处长 韩振纪

供给部长 李景文

工农红军特科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特科学校成立于1933年10月,由原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机关枪连、炮兵连、工兵连等专业兵种单位合并组建,是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培养特种兵技术骨干的核心院校,校址位于江西瑞金‌。

校长 胡国杰

政治委员 张华

工农红军通讯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通讯学校前身为1931年底成立的红军无线电训练班,1932年春迁至瑞金洋溪村并升格为‌军委无线电学校‌。1933年3月正式定名‌中国工农红军通讯学校‌,成为我军第一所综合性通信技术学校‌。

校长 王诤

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1931年11月由贺诚提议、中革军委批准成立,初名‌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校址设于江西瑞金‌。1932年迁至兴国茶岭,1933年8月迁回瑞金朱坊村,并与中央红色医护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校长 贺诚(兼)

工农红军供给学校

工农红军供给学校成立于‌1933年10月‌,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分编组建的系列军事学校之一,与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特科学校等共同构成红军军事教育体系‌。该校针对红军后勤保障需求,专门培养军需物资管理、财务核算、军械生产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强化部队后勤保障能力‌。

校长 杨至诚(兼)

地方武装干部学校

1933年10月,由原红军学校游击队训练班改编,亦称游击队学校。

校长 滕代远

第1教导团(1933年10组成)

第1军团

军团长 林彪

政治委员 聂荣臻,李卓然(代)

参谋长 杨宁,左权(后)

政治部主任 李卓然

政治保卫分局局长 罗瑞卿

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聂鹤亭,张经武

供给部长 赵尔陆

第1师师长 罗炳辉,李聚奎(后);政治委员 黄甦,蔡书彬,黄魁(后),谭政(代)

辖第1团(团长 周振国);第2团(团长 李朝聘);第3团(团长 黄永胜)

第2师师长 吴皋群,陈光(后);政治委员 胡阿林,刘亚楼(后)

辖第4团(团长 肖桃明,洽盼彪);第5团(团长 咸镇);第6团(团长 张世杰)

第3军团

军团长 彭德怀

政治委员 滕代远,彭德怀(兼)

参谋长 邓萍

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

政治保卫分局局长 张纯清

侦察部部长 杜理卿(许建国)

执行部部长 杨奇清

组织部部长 徐策

宣传部部长 邓乾元

青年部部长 刘志坚

供给部部长 刘益云;政治委员 吴溉之

卫生部部长 刘惠农;政治委员 李志民

第4师师长 张锡龙,曹德清(后);政治委员 彭雪枫,黄克诚(后)

辖第10团(团长 胡濬);第11团(团长 邓国清);第12团(团长 谢嵩)

第5师师长 彭绍辉,李天佑(代);政治委员 乐少华,陈阿金(后)

辖第13团(团长 李天佑,黄珍);第14团(团长 黄冕昌);第15团(团长 白志文)

第6师师长 洪超;政治委员 徐策

辖第16团(团长 曾春鉴);第17团(团长 王松青);第18团(团长 李寿轩)

第5军团

军团长 董振堂

政治委员 朱瑞

参谋长 陈伯钧,张经武(代)

政治部主任 刘伯坚

第13师师长 程子华;政治委员 宋任穷

辖第37团(团长 刘振亚);第38团(团长 余克复);第39团(团长 梅林)

第15师师长 陈光,吴皋群(后),曹里怀(后);政治委员 肖华

辖第43团(团长 程国瑞,周松山);第45团(政治委员 罗华民)

第7军团

1933年10月由第19师,第20师和第34师组成。

军团长 寻淮洲

政治委员 肖劲光,乐少华(后)

参谋长 郭如岳,曹里怀(后),粟裕(后)

政治部主任 邓乾元

第19师(原直属方面军)师长 周建屏,寻淮洲(兼);政治委员 吕振球,肖劲光(兼),乐少华(后兼)

辖第55团(团长 李天柱);第56团(团长 李云清);第57团(1933年冬整编时曾撤消第57团,后重建)

第20师(原直属方面军)师长 寻淮洲(兼),李聚奎(后),粟裕(后);政治委员 李翔梧

辖第58团(团长 黄主);第59团(团长 宾同梅);第60团(1933年底由黎川独立团和独立第4团组成)

第34师(原属第5军团指挥,1933年10月归第7军团指挥)师长 周子昆(兼),彭绍辉(后),张宗逊(后);政治委员 程翠林

辖第100团(团长 郭如岳);第101团(政治委员蔡中,闵章)

第9军团

1933年10月,由第3师、第14师和独立第12团组成。

军团长 罗炳辉

政治委员 蔡树藩

参谋长 张翼,郭天民(后)

政治部主任 李湘舲,蔡书彬(后)

组织部长 刘英(代)

卫生部长 吴清涪

第3师(原第1年团第3师)师长 罗炳辉(兼),吴皋群(代),张经武(后);政治委员 蔡树藩(兼),刘英(后)

辖第7团(团长 刘华香);第8团(团长 刘雄武,杨梅生);第9团(政治委员 罗桂华)

第14师师长 张宗逊;政治委员 朱良才

辖第40团(团长 王济民,高化祥);第41团(团长 马良骏);第42团(团长 毕占云,咸钦)

江西军区

1933年冬,江西军区兼西方军指挥部。

司令 陈毅

政治委员 李富春

参谋长 郭天民

政治部副主任 甘滑汉

辖第1分区(辖独立第4团);第2分区(辖独立第11团);第3分区(辖独立第3团);第4分区(辖独立第2团)及独立第1、第12、第13团

福建军区

司令员 周子昆

政治委员 曾日三

政治部主任 曾日三(兼),杨英(后)

辖第1分区(辖独立第8团);第2分区(辖独立第9团);第3分区(辖独立第7团);第4分区

闽赣军区

司令员 肖劲光,刘海云(后)

政治委员 肖劲光(兼),邵式平(代)

参谋长 郭如岳

政治部主任 罗炳庭

辖闽北分区(辖独立第1团、光泽邵武指挥部);闽中分区(指挥第21师第61团);抚东分区(指挥第21师第62团)及第1、第2、第3分区

粤赣军区

司令员 左权,周子昆(后),龚楚(后)

政治委员 刘晓

政治部主任 罗屏汉

辖第1分区(辖独立第6团);第2分区(辖独立第5团);第3分区(辖独立第10团)及第22师(辖第64、65、66团)

建宁警备区

建宁警备区成立于‌1933年‌12月,涵盖福建建宁、黎川、泰宁三县,是中央苏区为应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而设立的正兵团级军事防卫区‌。

司令员 叶剑英(兼)

政治委员 滕代远(兼)

广昌警备区

广昌警备区是‌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1933-1934年)设立的重要军事防御区,核心职能为协调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力量,依托广昌县城及周边山地构筑防线,阻滞国民党军向苏区核心区域推进‌。

司令员 刘振亚,张经武(后)

政治委员 叶季壮(兼)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