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日,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在河北河间完成建制整编,成立之初即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辖的第1战区战斗序列。该集团军甫经组建便投入平汉铁路北段沿线防御作战,成为华北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重要作战单位。

总司令 宋哲元,山东乐陵人,西北军老五虎之一,陆军一级上将(1940年5月追)。中原大战后,西北军溃败,他凭借资历与威望被张自忠、冯治安等将领推举为残部领袖,后通过萧振瀛协调各方势力,成功保留军事上的独立性。至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瓦解后,他将其中大部收编,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华北地区实力仅次于东北军的军事集团。

第59军军长 张自忠,山东临清人,西北军后五虎之一,陆军二级上将(1940年7月追)。他在二十九军内部的实际地位要高于其名义职务,军力强于冯治安、刘汝明等派系。蒋介石曾试图拉拢张,以图分化二十九军,但其始终与宋哲元保持良好的同盟关系。
第38师师长 黄维纲,河南项城人,陆军中将(1943年10月追)。
第180师师长 刘振三,河北故城人,陆军中将(1948年9月授)。

第68军军长 刘汝明,河北献县人,西北军新五虎之一,陆军中将(1936年4月授)。他在二十九体系中属于“稳健派”,地位高于普通将领但逊于宋哲元、张自忠等核心人物。其“老实人”形象与“善用权谋”的双重特质,成为西北军内部复杂生态的缩影。
第119师师长 李金田,河南柘城人,陆军少将(1936年2月授)。
第143师师长 李曾志,河南郾城人,陆军少将(1935年4月授)。

第77军军长 冯治安,河北故城人,西北军后五虎之一,陆军二级上将(1955年4月追)。宋哲元麾下两大核心之一,自第二十九军初创阶段即被赋予战略决策权。宋哲元避居山东期间,他代理第二十九军军长职务,实际掌控平津防务与对日交涉主导权,明确主张对日军“以牙还牙”。其强硬立场亦被日军视为华北策略的主要障碍。
第37师师长 张凌云,河南项城人,陆军少将(1939年11月授)。
第132师师长 王长海,山东平原人,陆军中将(1948年9月授)。
第179师师长 何基沣,河北藁城人,陆军中将(1948年9月授)。

第181师师长 石友三,吉林长春人,西北军新五虎之一,陆军中将(1940年5月授)。他因反复倒戈丧失独立军事资本,1933年通过宋哲元的支持得以复起。七七事变后,他以抗日名义扩张个人势力,但后期又因投机本质沦为汉奸,从而引发部属不满。1940年12月,其结拜兄弟高树勋设计将他诱捕,并将其活埋于河南濮阳黄河岸边。

骑兵第3军军长 郑大章,河北静海(今属天津)人,西北军后五虎之一,陆军中将(1936年9月授) / 汪伪陆军上将(1945年4月授)。1940年在刘郁芬劝诱下投敌。
骑兵第4师师长 王奇峰,河北乐亭人,东北军将领,陆军少将(1937年8月授)。
骑兵第9师师长 郑大章(兼)
第139师师长 黄光华,安徽凤阳人,晋军商震派将领,陆军中将(1935年4月授)。
骑9师抗战一年伤亡大半,38年以河南省政府保安团改为暂编53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