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曾问100岁的基辛格:如何战胜中国,基辛格的回答十分中肯

浅念情韵 2025-04-21 17:31:15

基辛格:从德国移民到外交巨匠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菲尔特市。

那时候,魏玛共和国正乱成一团,他家是犹太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挺温馨。好景不长,纳粹上台后,犹太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1938年8月,15岁的基辛格跟爸妈弟弟逃出德国,先到伦敦转了转,最终9月5日到了纽约。

这座大城市对他来说既新鲜又有点懵,他白天在剃须刷工厂干活,晚上学英语,想赶紧融入美国。虽说适应得挺快,但那口德国口音一直没丢,后来还成了他标志性的特点。

1943年,基辛格拿了美国国籍,马上被征召入伍,进了美国陆军第84步兵师。因为会说德语,他被分到情报部门,干的是审战俘、找德国间谍的活。

1944年底,他跟着部队打突出部战役,在比利时和德国的战壕里跑来跑去。

1945年4月10日,他还参与解放了阿赫莱姆集中营,看到那里的惨状——成堆的尸体、瘦得皮包骨的幸存者,满地死亡的气息。

这事对他打击挺大,他后来写信说这是他见过的最可怜的人类。这经历让他对世界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后,他留在德国搞去纳粹化,抓那些跑路的纳粹分子,干得不错,还拿了个铜星勋章。1946年退役回美国,靠G.I.法案进了哈佛大学。

1950年,他本科毕业,写了篇383页的论文,叫《历史的意义:论斯宾格勒、汤因比与康德》,太长了,哈佛后来还专门弄了个“基辛格规则”限制论文长度。

之后,他在1952年和1954年拿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重建的世界:卡斯尔雷、梅特涅与1812-1822年的和平恢复》,这让他在国际关系这块站稳了脚跟。

留在哈佛教书后,他当了政府系教授,顺带管着国际事务中心。

他1957年出了本书《核武器与外交政策》,讲怎么灵活应对核威胁,华盛顿的大佬们都开始注意他。

50年代到60年代,他给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还有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当顾问,慢慢成了外交政策圈子里的大牛。

1969年,尼克松总统把他拉去做国家安全顾问,从这开始,他正式成了国际政治的大玩家。

当国家安全顾问那会,基辛格主导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跟苏联缓和关系,还有跟中国搭上线。

1971年7月,他偷偷跑去中国,从巴基斯坦坐飞机到北京,跟中国领导人见面,给1972年尼克松访华铺了路。

他记得北京街头自行车到处跑,人都穿得朴素但精神头挺足,这让他觉得中国社会有种特别的活力。

1972年尼克松访华,把中美关系从冰封状态拉了出来,直接改写了全球地缘政治的格局。

1973年,他又当上国务卿,成了美国头一个同时管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的人。那几年,他还搞了中东穿梭外交,跟苏联谈军控,1973年因为越南停火谈判跟北越的黎德寿一块拿了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这奖有点争议,因为越南战争那会事太复杂。

1977年,他从政府卸任,开了个基辛格协会,继续给企业和政府出主意。他这辈子去了中国一百多次,看着中国从封闭走到开放。

他的外交思路叫现实政治,讲的是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对美国外交影响特别大。

基辛格“凝聚力”回答

2023年2月6日,加州西米谷的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办了个纪念活动,庆祝里根诞辰112周年。基辛格那时候99岁,快100了,作为特邀嘉宾去了这个活动。

一位美军上将问了基辛格一个问题:“面对中国的崛起,我们怎么才能占上风?”

这问题挺直接,带着点军事味。基辛格停了一会,回答:“凝聚力。”随后,他又加了一句,“凝聚力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让自己站稳脚跟,不输。”

这上将估计有点懵,可能是想听点具体的招,比如军事部署或者经济制裁啥的。可基辛格没顺着那路子走,他讲得更深。

他先说中国的凝聚力有多厉害,看看历史,从秦朝把六国收拾了,到近代抗日战争,中国人总能在关键时候拧成一股绳。

他特别提了2020到2022年的抗疫,中国政府调资源调得飞快,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干活,社区挨家挨户查,普通人也都老实配合,疫情很快就压下去了。

他觉得这事特别能说明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和集体精神。

然后他把话头转向美国,说美国现在有点让人担心。政治上两边掐得厉害,国会老是谈不拢事;经济上穷富差距拉大了,中产阶级缩水,社会往上爬的机会少了;加上种族问题、枪支暴力啥的,社会撕裂得挺严重。

他还提到2020年大选后华盛顿那场骚乱,示威者冲进国会大厦,新闻上播了一遍又一遍,全世界都看着美国的内乱。

他敲着轮椅扶手说,美国要是不能把团结找回来,甭想在国际上跟中国较劲。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归根结底还是看它内部能不能一条心。

基辛格的晚年与身后影响

2023年7月,基辛格100岁了,最后一次跑去中国。他在北京被中国领导人热情接待,在钓鱼台国宾馆跟好几个官员聊了聊中美关系的未来。

他还是那套老话,和平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重要,说自己愿意接着为两国人民互相理解出力。中国媒体管他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夸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中美关系做了不少事。

不过白宫那边态度有点复杂,说他这次是私人身份去的,不代表美国政府。

2023年11月29日,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肯特市的家里去世了,100岁。他的死讯一出来,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发声明,说他是美国外交史上最靠谱的声音之一。

现任国务卿布林肯也说,自己没少跟他请教,最后一次还是去世前一个月。中国领导人发了声明,夸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基础,说他的智慧会一直被记住。

在中国,官方媒体和网上都挺哀悼他的。

《人民日报》发了文章,回忆他1971年偷偷访华的事,说他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社交媒体上,大家转他最后一次访华的照片,感慨一个时代没了。

在美国,他去世后讨论热火朝天。支持他的说他是个冷战战略大师,反对他的人提他在越南战争和拉美政策上的争议。

《纽约时报》写了篇长讣告,说他几乎改变了所有他碰过的全球关系格局。

基辛格参与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不光改了冷战格局,还给中国改革开放开了个好头。他晚年老提醒大家,中美得一块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稳定这些全球问题。

他的现实政治思路,讲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但也主张靠对话别打起来。他走了算是一个时代的句号,可他的想法还在影响着现在的政策。

现在中美关系还是挺悬,基辛格的看法就显得更值钱了。他到最后都在说,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站得住的根本。

中国靠历史上的韧性走到今天,美国得面对自己的内部分裂,凝聚力决定未来。大国之间斗来斗去,不是非得你死我活,合作共赢才是个正路。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老朋友”基辛格去世 环球时报 2023-12-01

2、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 曾强调“承认一个中国是中美关系重要前提” 中国台湾网 2023-11-30

0 阅读:12

浅念情韵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