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平洋岛国的华人商铺,在那熊熊火光中,化为了灰烬之时,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着这场文明的倒退呢?2021年11月,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其唐人街被那炽热的烈焰所吞噬,50余家华人商铺就此付之炬火,3000名侨胞在暴徒那呐喊声中,蜷缩在避难所之中。
这场看似由政治争议所引发的骚乱,实则是地缘政治角力之下的主权异化现象——当一个陆地面积仅仅2.84万平方公里的群岛国家,成为大国棋盘之上的战略棋子之时,其内部的民族撕裂以及主权困境便被无限地放大了。
殖民遗产的裂痕
马莱塔省的独立运动,就跟个影子似的,一直牢牢地、始终如一地围绕在这个国家周边,让人很难摆脱。
作为人口占全国30%的第一大省,马莱塔自英国殖民时期便被赋予了特别的地位,其省长更是拥有着单独的财政权。
这种行政上的划分,在1978年独立之后,逐渐演变为了一种结构性的矛盾。在2021年发生骚乱之时,马莱塔省的那些暴徒,大声呼喊着“脱离中央”,还将代表着国家统一的议会大厦给焚毁了。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经济依附性——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2023年,人均GDP仅仅为2200美元,它有70%左右的财政收入,是依靠着澳大利亚的援助。
当美澳以“印太战略”之名介入,马莱塔省的分离主义势力便找到了新的金主。
地缘博弈的暗线
美国对所罗门群岛的“突然关注”充满讽刺。
这个在二战后几乎被遗忘的群岛,2022年迎来了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的三次访问。其核心诉求乃是强迫所罗门群岛废除与中国的安全合作协议。
澳大利亚更为直接,2021年骚乱爆发之后,莫里森政府以“保护侨民”这样的名义派遣了100余名军警,不过在行动过程中却特意地避开了华人聚居区。
更耐人寻味的是,台湾当局的这个角色:尽管所罗门群岛在2019年已然与台湾“断交”不过马莱塔省却仍旧通过“金元外交”这种手段,获取了台湾每年达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这种外部干预,如同催化剂一般,将省域自治诉求,(用逗号分隔)扭曲为地缘对抗工具。可将“扭曲”替换为“歪曲”整句话改为:这种外部干预,如同催化剂一般,将省域自治诉求,歪曲为地缘对抗工具。
华人社区的悖论
华人在当地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成为致命弱点。
在霍尼亚拉,华人他们掌控着70%的零售业,从超市到五金店,如此这般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经济优势却被政治势力进行了妖魔化:在2021年的骚乱当中,暴徒把华人商铺同“中国扩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并且喊出了“赶走经济殖民者”这样的口号。
历史悲剧于2006年再度上演,当时由于选举方面存在争议而引发的骚乱,亦是将华人社区当作攻击的对象,有20多家商铺被烧毁,数百名侨民被逼迫着撤离。
中国政府,虽多次启动应急机制,例如在2006年,曾包机撤离500名侨民,不过因主权不干涉原则的限制,使其难以直接进行介入。
破局的可能性
联邦制改革或许能重塑权力平衡。
所罗门群岛现拥有9个省份,如果能够仿效斐济的联邦制,给各省赋予更为强大的立法权,或许就能够减轻马莱塔省的那种分离倾向。
区域合作正在推进:2024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共同创建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正式开始投入使用;所罗门群岛借此得到了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支持。
更具突破性的是,中所安全合作协议,以及2023年两国签署的警务合作机制,这已经帮助所罗门群岛警方挫败了多起暴力事件。
这些举措,正逐渐打破“大国博弈”所秉持的那种零和性的逻辑,进而为南太地区,给予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当太平洋的海风,徐徐地掠过那烧焦的唐人街废墟之时,所罗门群岛所面临的困境,隐隐地折射出了在全球化时代下的主权方面的困境。
这个群岛国家的未来,或许取决于能否在大国博弈当中找到第三条道路——既非依附于强大的权势,也非实行封闭自我,而是通过内部的治理重新构建以及区域的协同合作,在那支离破碎的镜像之中,将完整的主权拼图拼凑起来。
这不仅是所罗门群岛的生存之道,更是所有中小国家在动荡的国际秩序中的共同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