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破获的假冒化妆品案中,两名嫌疑人以 9 元成本的劣质素颜霜,通过伪造授权、刷单造假等手段,在电商平台以 38 元单价售出,累计涉案金额超 500 万元。看似是一起普通的制假售假案,实则暴露出商业诚信体系的深层裂痕。
当 “正品保证” 沦为欺骗话术,当 “低价促销” 掩盖质量黑洞,这场骗局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整个市场的信任基础。9 元与 38 元的价差背后,是对 “一分钱一分货” 商业逻辑的粗暴践踏 —— 嫌疑人利用消费者对 “高性价比” 的期待,用伪造的品牌授权书编织信任陷阱,本质上是在用短期暴利透支社会信用资本。更值得警惕的是,刷单造假、频繁换店名等操作,暴露出电商平台治理的漏洞,让劣质产品得以在监管缝隙中批量流通,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逆向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