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调研江浙沪启新篇

京视网 2025-04-25 10:41:14

4月15日至23日,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三家单位携手,针对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江苏扬州市、苏州市;浙江杭州市;上海市展开联合调研。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养老产业现状,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有力依据。

调研团队深入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服务机构与高校,其中包括扬州曜阳国际老年公寓、扬州玖玖江南长者护养中心、苏州市怡养老年公寓、杭州大清谷泰康养老之家、亲和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养老院、大零号湾养老科技产业园、上海福寿康集团、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苏州睛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上海办等。在这些地方,调研团队与当地政府、养老服务一线工作人员、入住老人、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团队在苏州睛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此次联合调研,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国家战略背景下,整合多方资源与专业力量,聚焦长三角标杆,探寻养老产业升级路径。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在产业研究与推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则长期关注老龄事业,在养老领域资源深厚;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江丹致力于“一老一小”事业近30年,发起并主办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已满十届,三家单位优势互补,为调研的全面性与专业性提供了保障。他们组织由养老政策专家、高校学者、地方政府老龄工作负责人及养老机构代表,选择江浙沪典型养老机构,围绕 “地方经验、瓶颈问题、政策创新” 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调研,挖掘长三角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与破局思路。

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江丹在浙江大学调研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调研团队发现各地有很好的“多元模式创新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养老实践做法:

在江苏,“医养融合 + 标准化”筑牢服务根基。扬州曜阳国际老年公寓:打造“酒店式照护 + 三甲医院绿色通道”模式,引入国际先进养老服务标准,设置认知症专区、康复理疗中心,通过“社工 + 护士 + 营养师”多学科团队提供个性化照护,失能老人入住率达 85%,形成“中端普惠 + 高端可选”的分层服务体系。扬州玖玖江南长者护养中心:作为“公建民营”标杆,依托苏州大学医学院资源,建立“机构 — 社区 — 居家”三级联动网络,开发“苏护通”智慧平台,实现健康数据实时监测、照护服务一键预约,辐射周边 50 个社区,服务覆盖 2.3 万名老年人,其 “15分钟养老服务圈”经验获国家民政部推广。

调研扬州曜阳国际老年公寓

调研扬州玖玖江南长者护养中心

在浙江:“文旅康养 + 数字治理”打造品质养老。杭州大清谷泰康养老之家:依托天目山生态资源,构建“CCRC 持续照料社区”,设置中医理疗馆、书画工坊、适老化运动场地,开发“康养旅居”产品,年均接待长三角异地养老老人5000人次,实现“养老 + 文旅 + 健康”跨界融合。浙江大学智慧养老研究中心:研发“浙里养”数字平台,整合全省 1.2 万养老机构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质量溯源、补贴资金监管,其“数字孪生养老院”系统已在 100 余家机构应用,照护效率提升 40%。

调研杭州大清谷泰康养老之家

在上海:“科技赋能 + 产城融合”激活产业生态。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养老院:探索“嵌入式养老 + 社区共治”;引入智能床垫、AI 巡检机器人降低人工成本30%;联合大零号湾科技产业园打造“养老科技孵化器”,推动康复辅具、健康管理软件等 20 余个科创项目落地,形成“研发 — 测试 — 应用”全链条闭环。政策创新:上海试点“长护险 +商业保险”叠加支付,将200余项照护服务纳入医保,吸引泰康、太平等险资企业投资养老社区,推动“养险结合”模式规模化发展。

调研上海市闵行区养老机构

在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上海办调研

在高校,高校赋能养老,产学研协同破解共性难题。苏州大学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行业导师占比 60%),扬州玖玖江南长者护养中心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康复护理、养老运营管理人才,近三年输送专业人才1200 余名。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攻关“老年人情感陪伴机器人”、“智能康复外骨骼”等关键技术,3项成果获202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调研团队在浙江大学与专家座谈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调研团队发现一些深层瓶颈问题,多维制约亟待突破。一是供给结构失衡:“高端过剩与普惠不足”并存。调研发现,上海、杭州高端养老社区床位空置率达25%,而扬州、苏州中低端机构排队等待名单长达6-12个月。苏州玖玖江南负责人坦言:“政府补贴仅覆盖基础建设,运营成本中人工占比超 60%,普惠型项目利润率不足 5%,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低。”二是人才缺口严峻:“招不来、留不住” 成行业痛点。一线护理员平均年龄52岁,大专以上学历不足15%,苏州某机构三年离职率达40%。苏州大学一位教授指出:“养老专业毕业生起薪约4500元,仅为同层次医护人员的60%,职业发展通道模糊,导致“院校培养1人,行业流失1.2人。”的现象。三是政策落地“温差”:标准不统一与资金碎片化。三省一市养老服务标准差异达37项,上海长护险评估等级与江苏、浙江互不认可,跨区域养老结算仍需手工操作;中央财政补贴分散在“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多个专项,基层机构需重复申报,资金使用效率 68%。四是技术应用“鸿沟”:“硬件堆砌”与“需求错配”并存。部分养老机构引入智能设备后,老年人因操作复杂、隐私担忧等拒用率达30%,杭州某养老社区负责人反馈:“我们装了 200 个智能水表,但老人更需要的是夜间紧急呼叫和情绪疏导服务,技术应用必须回归‘以人为本’。”

调研团队在苏州养老机构调研

调研团队在上海养老机构调研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养老政策专家、高校学者、地方政府老龄工作负责人,针对实际问题,纷纷给出解决建议:系统施策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

一是优化供给体系:分层分类满足多元需求。建立“政府保基本、社会供多元、市场供高端”的梯度供给机制,在扬州、苏州等人口老龄化率超25%的地区,通过“民建公助”、“容积率奖励”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建设普惠型机构;在上海、杭州试点“养老服务包”制度,允许老年人用长护险、公积金账户购买康复护理、旅居养老等升级服务。

二是破解人才困境:构建“培养 — 使用 — 激励”全链条。推动教育部将“养老管理”纳入目录内本科专业,在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设立“银发经济”交叉学科,给予专业生每人每年1万元专项补贴;建立养老人才职称评定体系,上海可率先试点“护理师”职称与薪资挂钩,优秀护理员享受公租房、落户加分等市民待遇。

三是强化政策协同:打破区域壁垒与标准藩篱。成立长三角养老协同发展联盟,统一三省一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长护险评估标准,共建“异地养老结算中心”,2025年底前实现区域内养老补贴“无感漫游”;整合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设立“长三角养老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智慧养老研发、适老化改造等跨区域项目。

四是深化技术赋能:以“需求导向”驱动场景创新。建立老年人技术接受度评估机制,在杭州大清谷、上海君莲等机构试点“适老化技术沙盒”,允许企业在真实场景中迭代升级情感陪伴机器人、智能药盒等产品;推广“浙江大学 — 大零号湾”产学研模式,每年举办长三角养老科技展示活动,加速“AI + 养老”场景落地目标到2027年实现技术应用覆盖率超 70%。

五是激活银发经济:培育“积极老龄化”产业生态。借鉴国外先进的“介护预防”理念,开发老年人运动康复、认知训练等“预防性养老”产品,支持苏州大学、浙江大学与企业共建“老年健康管理实验室”;在扬州、杭州打造“银发人才市场”,引导低龄老人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社区志愿服务,释放老年人力资源价值。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拓展个性化服务项目等方式,提升了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

中央政策研究室社会研究局原局长纪伟昕参加调研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三家此次联合调研行动,不仅是对当下养老产业的一次深度剖析,更是为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探索方向,有望助力养老产业在服务质量、运营模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实现新突破,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养老服务,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调研揭示出长三角养老产业的“破局之道”:长三角养老产业已从“补缺型发展”转入“提质型竞争”,其核心经验在于:以政策创新打破资源壁垒,以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以多元供给满足个性需求。面对“十四五”末长三角老年人口将突破 6000 万的严峻挑战,需进一步强化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技术支撑” 的协同机制,将区域一体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为全国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三角方案”。

“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现场

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理事长张季表示,此次联合调研达到预期效果,三家单位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应该涵盖养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秀案例经验总结以及未来发展建议等,为政府部门制定养老产业政策、养老机构优化服务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提供参考依据。

曜阳宣

0 阅读:1

京视网

简介:京视网-源自首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