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115师344旅,大将黄克诚都镇不住,毛主席怒道:让他去管!

林心玩玩熊 2025-04-24 18:16:13

这支队伍战绩辉煌,但曾经让人十分棘手,就连黄克诚大将军都感到有些“难以驾驭”。

“张绍东那事儿一出,徐海东气得直接吐了血。毛主席也是火冒三丈,直接说:”

“他太放肆了,干脆让他去负责吧!”

那时候到底出了啥状况?毛主席提到的那个“他”到底是谁呢?

【一 、黄克诚与344旅】

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时,我们军队临时废除了政委这一制度,改用政训处来顶替其职能。

实际情况表明,那样做对军队的发展没好处,难以改掉“老军队的坏习惯”。因此,没过多久,政委和政治上的基本规矩就又被重新采用了。黄克诚被选为了115师344旅的政委。

344旅是个“老资格”的红军部队,它的历史可不短,得从1937年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它是由红军第15军团改头换面来的。而这个15军团呢,其实就是把红25军、26军、27军这三支队伍合到一块儿组成的。

后来黄克诚一想到那支队伍,最先蹦进脑海的就是他们的“勇猛无比”。

这支队伍对游击战的战术不太上手,一到战场上就直愣愣地往前冲,勇猛无畏,啥都敢往上冲……

1938年那会儿,有个战斗叫“町店之战”,这事儿挺有代表性。

那时候,卫立煌发起了侯马战斗,344旅的领头人徐海东和政治委员黄克诚接到任务,得去帮忙。他们商量后,决定在町店那块地方堵住日军。

那时候,344旅火速行军,只用了短短两天就赶到了战场。他们马上在町店中心的芦苇河谷里埋伏起来。等那些嚣张的日军一到那儿,344旅立刻发动攻击,给了日军一个大大的惊喜。

那时候,日军真的太嚣张了,他们根本不顾及隐藏行踪,大摇大摆地往前走。等到他们走进我军的埋伏圈,好多士兵居然直接从车上跳下来,跑到路边或者车底去歇着。更有甚者,一些日本兵干脆脱掉衣服,直接跳进河里洗起澡来。

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已经半只脚踏进了危险的边缘。

时机一到,688团就马上动手,有687团在后面帮忙挡着,688团的士兵们猛地往前冲,一下子就把日军的防线给冲散了。

敌军费了好大劲集结起来,跑到王家庄小河口负隅顽抗,但终究没能逃过344旅的包围歼灭。

徐海东和黄克诚这些指挥部的头头们,直接跑到了最前线的阵地。日军那边炮弹呼呼地飞过来,厉害得连指挥员的望远镜都给炸碎了。

但他们毫不胆怯,不光干掉了敌人的前锋,还硬生生顶住了日军后来增援队伍的八波猛烈攻击。

后来,日军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派了大批军队来围攻,这时徐海东才决定撤退。

这次打仗消灭的敌人数量非常大,可以说是除了平型关那场大战之外,最厉害的一次。它的战略作用特别重要,确保了侯马战役能够顺利进行。这事儿在当时全国都传开了,各大媒体都有报道。

黄克诚说得挺勇敢,但他同时也指出了344旅那时候碰到的问题。

直接硬冲确实能大大鼓舞士气,但代价就是伤亡较重,特别是高层领导的损失,很容易导致“人手紧缺”的难题。

688团的领头人陈锦绣,在带领队伍往前冲的时候不幸牺牲了,那时候他才27岁。这事儿对我军来说,真的是个大打击,少了个好将领。

八路军当年进行改编时,总共只有15个主要战斗团,能做到团长那位置,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1955年进行军衔授予时,只要这些人还在部队里,那他们的军衔最低也是中将。

这里面有不少大家常听到的名字,像宋时轮、李天佑、陈锡联这些。

那时候,八路军里的“团长”可不像后来那么有分量。那么,咱说说那时候八路军的部队是怎么个编制法呢?还有,那个115师的344旅,他们又碰到了啥难题呢?

【二 、编制与问题】

八路军刚开始改编时,手下有三个主要的师团,它们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

它实行的是“双双模式”,就是说,每个师下辖两个旅,而每个旅呢,又包含两个团。

一个师的兵力大概在1万3千到1万5千人之间,而115师的兵力算是多的,差不多达到了1万5千人。

确实,虽说只有12个团,但如果把每个师下面的独立团、训练团或者后备团都算进来,那15个主要战斗团也就不算多了。就拿115师的344旅来说吧——

一开始只有687团和688团两个团,但后面又多加了一个689团进来。

加入第四纵队之后,第344旅就改名叫第4旅了,它下面的三个团呢,也跟着变了,成了第7团、第8团和第9团。

说到“八路军纵队”,它通常相当于旅的级别。

但也有特殊情况,就拿东进纵队来说吧,他们起初就只有五个连的兵力。

山东的纵队级别明显高于旅,之前说到的那个第四纵队,基本上就是处在中等水平的位置上。

很明显,八路军队伍不断壮大后,“团长”这个角色就没那么关键了。

在革命早期那会儿,团长这个角色可重要了,要是选人不当,那可就惹出“大乱子”了。就像咱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张绍东事件”,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张绍东以前当过687团的团长,他投身革命的时间不算早,是一步步靠打仗立功升上来的,徐海东对他非常看重。

但这个家伙思想观念有问题,被团里的参谋长给带坏了。

687团的参谋长兰国清,还有些老军阀的做派,他看重物质,思想境界不高。

暗地里鼓动张绍东跟他一块不守部队的规矩,想办法捞钱,并且之后他们俩在行为举止上也变得很不检点。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上面立刻决定对687团进行整改。

事情还没动手干呢,新的战斗就突然打响了。驻守在皋落镇那边的张绍东他们,竟然起了逃跑的心思!

那时候,张绍东和兰国清找了个看地形的借口,带着200多人一块儿“溜之大吉”。这200多人其实不算多,连687团总人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张绍东并非不想多带些人走,实在是他没那个本事。那时候,政委制度已经重回正轨,战士们的思想境界普遍都提升了不少。

如果大伙儿晓得他有心想离开国民党,说不定会第一个站出来绑了他,就凭他手头那200多号人,也只能勉强以考察当幌子,糊弄一阵子。

尽管如此,当我们离国民党的营地越来越近时,大家慢慢察觉到有些不对劲,大多数人立马掉头回去,并把这事跟徐海东说了。

徐海东以前对张绍东挺放心的,但没想到他会这么背叛自己,气得当场就吐了血。他二话不说,赶紧让人去把剩下的队员追回来。

那后来这件事到底怎么进展了呢?

【三 、后续的发展与影响】

张绍东他们是有计划地逃跑,因此徐海东派去的人没能成功把他们追回。这事儿在我们军队里带来了些不好的影响。

徐海东身体一直不太利索,经过这事儿,他心里头特别过意不去,就自己提出来要离职,回延安去养病休息。

组织批准了徐海东的申请,但接下来谁来顶替他的位置,却成了个大问题。

344旅现在急需找个有威望的人来掌舵,稳住大局。要是还让张绍东他们这么折腾下去,687团的军心可就散了,说不定还会惹出更多乱子和麻烦。

黄克诚之前是政委,他负责的时候,115师的战士们思想工作都搞得很到位。

真没想到兰国清和张绍东这两个人会变成团队的败类,连毛主席听到这事儿都大发雷霆,说他们“肆无忌惮”。经过一番商议,大家决定让猛将杨得志来“接手”这个摊子。

杨得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是长征途中那把锋利的“剑”,还曾是勇闯大渡河的好汉!

那时候,因为李德和博古等人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对抗敌人的“围剿”没能成功,情况变得非常危急,没办法只能开始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路。

杨得志接到任务,带着红1团给大部队打头阵。他们一路上不管遇到啥困难,都直接上手解决,山挡路了就开山,水挡路了就搭桥,硬是给红军闯出了一条活路。

过乌江那会儿,杨得志亲自带着队伍,坐上竹排就往江对岸冲,冒着密集的炮火,一举夺下了敌人的阵地。

在大渡河前,杨得志勇往直前,他安排17名勇士坐上一条小船,成功渡过河去,抢占了关键的“桥头阵地”,这样一来,就给后面的主力大军过河铺好了路。

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表示:

你老是走在咱们的前头,你可是立下了大功!

杨得志这人特别勇猛,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迅速赢得战士们的尊重和喜欢,很快就能和战士们亲近起来。

这仅仅是组织挑中他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他以往历经诸多磨难,思想觉悟相当高,不会再走老路。

在还没上井冈山那会儿,杨得志有个头儿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不想上山冒险,还想拽着杨得志一起回老家,“说是要去那边干出一番新事业”。

杨得志直接拒绝了,没多想就表明了态度,之后他还补充说:

这位上司我特别敬重,可他要是想让我离开红军队伍,那我可打死都不会同意!

还有一次挑战,是在湘南地区八月那次挫败之后。

那时候,红四军没听毛主席的话,执意行军,结果杨得志他们吃了大亏,打得一塌糊涂。还好毛主席及时出手相助,这才没让他们损失惨重。

那时候,有人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可杨得志却站出来说:

这次挫折让我学到了不少,让我明白加强党的意识有多关键。如果不是毛党代表挺身而出,冒着大风险帮我们,我们肯定会碰到更多难关。这个教训得深深记在心里!

从这方面考虑,杨得志无疑是那时候接替徐海东的最佳人选。

他勇猛果敢,很对344旅那股子“冲劲儿”。

他做事既大气又不失精致,心里很有数,能给344旅带来很好的辅助和榜样力量,这也是他后来能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确实,老辈人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杨得志在344旅的工作能够如此出色,并非他一人之力所能及,还得益于崔田民等人的持续奋斗和付出。说到344旅的工作成果,我们不能只提杨得志,还得讲讲崔田民他们,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共同努力,344旅才能取得那样的成绩。所以,当我们谈论344旅的成功时,别忘了背后还有崔田民等一众人的辛勤汗水。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同样值得我们去铭记和感激。

【四 、深入配合,携手共进】

崔田民老家在陕西绥德,他15岁那年就成了共青团员,第二年又加入了共产党。从那以后,他一直做政治思想工作,和杨得志关系特别好,两人是工作上的“黄金搭档”。

1938年春天4月份,崔田民接过了344旅政治部主任的担子。过了大约三个月,徐海东因为需要疗养和学习去了延安,这期间,杨得志就临时担起了旅长的职责。

他们俩一起努力,并肩作战了五年多。

杨得志和崔田民两人联手做的头一件重要工作,那就是去开拓鲁西南地区。

冀鲁豫边区地处三个省份的边界,它就像是华中和华北地区的一个连接点,同时还是好多抗日根据地相互连接的重要地方。

因此,中央领导专门安排他们前往创建革命的立足之地,他们的表现极为卓越。

这项任务挺棘手的,因为那地方到处都是武装团伙,什么顽固分子、地方势力、伪军都有,人员构成特别乱。

因此,怎么对待这些人,就成了个必须面对的事儿。

杨得志跟崔田民两人合计了一番,最后给出的回应是:

别人不招惹我,我也不会去招惹别人,咱们得把界限分清楚,一旦有人越线,那就得果断反击,绝不手软!

不论是本地的强盗团伙,还是国民党的地方军队,只要他们不欺负老百姓,不当卖国贼,那都是可以试着拉拢的。

主要采用以教育引导为主的策略,琢磨着怎样将他们转化为抗日的力量,组建成抗日武装队伍。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非常管用,鲁西南的大部分革命根据地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一开始啥也没有,但杨得志他们愣是在冀鲁豫那片地方,聚拢起了一支差不多两万人的队伍。可没过多久,给养问题又冒了出来,成了个大麻烦。

冬天眼看就要到了,粮食跟衣服成了个大问题,各个部队手头都挺紧的。

杨得志和崔田民商量后,决定不找组织伸手,而是把主意打到了汉奸高圣君那儿。他们趁着夜色突袭了高辛庄,顺利搞到了七万大洋,这下可算是给部队解了个大难题。

杨和崔的做法,跟张、兰两人的表现完全不同,他俩是真心实意地为大家着想,专门对付汉奸,保护老百姓。

那帮人竟然打着我们军队的旗号,偷偷给自己捞好处,这种行为真是太让人瞧不起了!

杨得志和崔田民不仅在鲁西南地区开疆拓土,还建立了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并让它发展壮大。同时,他们在冀鲁豫边区也经历了异常艰难的抗击敌人“扫荡”的战斗。

日军搞的那套扫荡手段真叫一个狠,不光要人命,还要烧房子,就连农民用的那些农具、种地的种子,他们也一概不放过。

冀鲁豫边区那帮日伪军,简直能当坏榜样了,他们坏事做尽,连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五万棵枣树都不放过,全给砍了。

杨得志他们在对抗敌人“扫荡”时,任务艰巨。他们得确保部队安全,跟敌人正面交锋,同时还得负责让老百姓安全撤离,冲出包围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然而,杨得志他们一直没有放弃,他们呼吁大家“能捐钱的捐钱,能帮忙的帮忙”,就这样,边区的军民们齐心协力,硬是挺过了那段极其不易的日子。

那时候革命环境挺难的,很多地方上的队伍都选了条错路,就是投降敌人。但在冀鲁豫边区,这样的事却很少见。

杨得志之前吃过亏,所以学聪明了。在和日军对抗的日常里,他不仅坚持战斗,还总抽空进行训练和思想引导,这当中,政委崔田民可是帮了大忙。

杨和崔两人,那真是合作无间,文武双全,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

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故事里吸取教训,时刻牢记自己的原则,别走错了路,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杨得志将军的得力伙伴——崔田民将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崔田民将军是与杨得志将军并肩作战的重要人物。两位将军在战场上相互扶持,共同书写了诸多传奇。崔田民将军,与杨得志将军情同手足,他们在多次战役中紧密配合,展现了非凡的默契。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指挥战斗,两人都能迅速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付诸行动。这种深厚的战斗友谊,让他们的部队在战场上无坚不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崔田民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赢得了杨得志将军的高度信任。两人携手共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杨得志将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崔田民将军,称他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而崔田民将军也对杨得志将军的领导和指挥才能表示由衷的敬佩。两位将军的深厚情谊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篇章中。

《八路军各级编制,其实挺复杂,不只是集团军到班那么简单》说到八路军的军队编制,你可能觉得就是从集团军一直分到班,挺简单的。但实际上,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八路军不仅仅有集团军这样的大单位,还有很多不同级别的编制。从集团军开始,往下分有师、旅、团、营,最后才到连和班。这些编制可不是随便设的,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打仗、更好地指挥和协调。每个级别的编制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集团军负责大的战略方向,师和旅则负责具体的战役,团和营则负责更小的战斗,连和班就是战场上直接和敌人交锋的单位。这样一来,每个单位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不会出现混乱。而且,八路军的编制还非常灵活。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他们可以快速地调整编制,以适应新的战斗需求。这种灵活性,让八路军在战场上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始终保持战斗力。所以说,八路军的军队编制可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简单。它既有明确的层级和职责,又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应对各种战争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八路军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说老爸黄克诚的抗战故事》老爸黄克诚,他那些抗战时候的事儿,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那时候,他可真是拼了命在打仗。整天在战场上跑来跑去,指挥着队伍跟敌人周旋。听说,他还经常亲自上阵,拿着枪跟敌人干。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老爸在抗战中可立了不少功。他不仅指挥得当,而且特别会鼓舞士气。每次战斗前,他都会给战士们打气,说些激励人心的话。战士们一听他的话,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战斗力直线上升。记得他跟我说过,有一次他们被敌人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但老爸一点也不慌张,他冷静地分析形势,制定出一个突围计划。然后,他带着战士们按照计划行动,最终成功突围,还顺便给敌人来了个反击,打了个漂亮的胜仗。老爸在抗战中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总是说,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他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现在想想,老爸的那些抗战故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不仅是我的骄傲,更是我们整个家族的荣耀。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45

林心玩玩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