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迎来一项重大新能源项目——甘肃尘越裕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4万吨废旧锂电池综合利用及零碳资源再生产业园项目,在土门工业园区隆重开工。该项目总投资高达6亿元,标志着古浪县在新能源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预计将于2025年12月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集成了锂电池梯次利用、材料再生和储能系统集成三大功能于一体,旨在实现废旧锂电池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满产后,将具备年处理退役电池4万吨的能力,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为地方财政创造税收6000万元,并提供超过300个就业岗位,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城市矿产”,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的规定,自2016年起,乘用车制造商需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随着质保期的陆续到期,大量动力电池正面临“退役”潮。
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这一庞大的退役量意味着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行业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
面对这一广阔市场,越来越多的车企、电池生产企业以及第三方企业纷纷布局动力电池回收赛道,构建产业链话语权。从锂产业链的上游矿产端,到中游的电池制造商,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各方力量正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达17.2万家,近10年来,这一领域的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显示出行业的蓬勃生机。
在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路径中,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占据重要地位。当动力电池容量降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虽不再适合电动汽车使用,但可在储能系统、电动工具等场景中实现二次利用,即梯次利用。而当电池容量衰减至无法满足任何需求时,则可通过拆解回收,提取其中的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材料,实现资源再生利用。
再生利用作为锂电池的最终去向,具有极高的资源化利用价值。退役锂电池中锂、镍、钴、石墨等含量远高于天然矿石,且提取成本更低。据估算,2025年初,三元电池的再生利用价值约3.0万元/吨(1.5亿元/GWh),磷酸铁锂电池的再生利用价值约1.8万元/吨(1.1亿元/GWh)。长期来看,随着回收能力的提升和回收品类的增加,退役锂电池的回收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然而,锂电池再生利用行业长期以来存在大量“小作坊”式企业,这些企业技术水平低、环保意识差,严重扰乱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规范回收利用行为,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提出要用法治化手段加强监督管理,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同时,自2024年起,白名单申请已暂停受理,已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在与锂电池企业和车企建立合作关系时更具优势,有助于市场份额向这些优势企业集中。
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锂电池再生利用的门槛将进一步提升,那些不具备规模、技术和渠道优势的小企业将面临出清风险。而具备这些优势的企业则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