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给美国人借钱?中方2月增持235亿美元,背后是什么原因?

桐桐看趣事 2025-04-20 18:16:37

4 月 16 日,美国白宫罕见地在社交媒体上紧急 "灭火",针对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 "245% 对华关税" 传闻作出澄清,称相关报道 "纯属虚假信息"。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地时间4月14日在访问阿根廷期间接受采访表示,仍然希望与北京达成一项重大贸易协议。这一前一后的动作,恰似一出精心编排的双簧 —— 既想维持对华强硬姿态,又不得不为日益吃紧的国内经济松绑。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的当下,这场充满矛盾的 "善意释放",背后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中国又为何在关税战阴云下选择增持美债?

事情的起因源于美国右翼媒体的一则激进报道,声称特朗普政府计划将所有中国商品关税提高至 245%,这个看似疯狂的数字,实则是将历史关税政策进行了 "叠加计算":特朗普政府时期的 125% 所谓 "对等关税"、20% 的芬太尼专项关税,再加上 301 条款下最高 100% 的惩罚性关税,被别有用心地拼凑成了 245% 的 "末日税率"。

白宫的紧急辟谣显得颇为狼狈。这种罕见的细节澄清,恰恰暴露了美国政府的尴尬 —— 既想利用关税牌向中国施压,又怕过度刺激市场引发恐慌。

事实上,美国的关税政策从来都是 "雷声大雨点小"。2018 年贸易战高峰期,美方对 340 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 25% 关税,最终导致美国进口商成本激增,中西部农场主损失惨重,不得不依靠政府补贴度日。

如今故技重施,却遇上了更复杂的局面:苹果、英伟达等巨头早已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担心物价飙升引发民众抗议,就连军工企业也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原材料。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特朗普政府正在打一场自己都算不清账的关税战。"

当白宫忙着和媒体打嘴仗时,华盛顿的游说集团正在上演真实的 "权力游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用行动投票,在传闻最盛时到访北京,公开表示 "中国是英伟达重要的创新伙伴"。这些商业巨头的施压,远比民众抗议更让特朗普政府头疼 —— 毕竟,硅谷和华尔街的政治献金,才是竞选资金的核心来源。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3 年,美国自中国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价值 1200 亿美元,其中 60% 用于苹果、特斯拉等企业的终端产品。如果真的加征 245% 关税,相当于每部 iPhone 的生产成本增加 300 美元,最终买单的只能是美国消费者。

更微妙的是,美国零售业巨头正在用脚投票。沃尔玛、塔吉特等企业的游说团队近期频繁出入国会山,警告 "关税战必然导致通胀反弹"。要知道,一旦日用品价格因关税飙升,特朗普政府此前压制通胀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这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策略,连共和党内部都出现了反对声浪,前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格拉斯利公开表示:"关税不是扑克牌,不能随便加码。"

就在美方陷入关税争议时,美国财政部公布的 2 月数据让外界颇感意外:在关税战爆发前,中国早早增持了235亿美元的美债。

这个举动被西方媒体解读为 "向美国低头",但稍微懂点经济逻辑的人都知道,这恰恰是中国的战略定力体现。

首先,美债仍是全球最安全的流动性资产。2024 年初,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 4.8%,创下去年新高,对于外汇储备来说,这是难得的套利机会。

其次,这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 "温柔反制"。中国手中的美债,早已成为中美关系的 "金融压舱石"。每当美方在关税问题上激进冒进时,美债市场就会出现微妙波动。

2023 年 10 月,中国单日减持 100 亿美元美债,导致美国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上涨 15 个基点,吓得华尔街连夜致电财政部。这种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策略,比口头抗议更有威慑力。

最重要的是,中国看透了美国的财政困境。2024 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突破 35 万亿美元,每月仅利息支出就超过 1000 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 33 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增持相当于给美国政府 "续命",但每一分钱都带着条件 —— 你可以打关税战,但先要确保自己的国债有人接盘。正如中国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所言:"增持美债不是妥协,是让美国为自己的激进政策买单。"

白宫的 "善意释放",本质上是选举压力下的无奈妥协。特朗普政府面临着三重困境:

第一,经济数据难掩颓势。汽车工人罢工、铁路运输中断,让工业产出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关税引发的供应链动荡,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国际盟友离心离德。欧盟已经明确表示 "不会参与美国的关税同盟",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公开反对 "选边站",认为 "中美贸易战不符合欧洲利益"。就连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也在芯片出口问题上与美国阳奉阴违 —— 三星电子 2024 年在华销售额增长 12%,远超其对美出口。

特朗普政府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 "孤家寡人" 的境地。

第三,政治信誉透支严重。特朗普的 "退群" 前科、对盟友的反复无常,让各国对其承诺失去信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尖锐指出:"特朗普政府就像一个不守信用的赌徒,没人愿意和他同桌打牌。" 这种信任危机,让美国试图拉拢 "反华同盟" 的努力处处碰壁。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财长贝森特急于会面的请求,与其说是 "释放善意",不如说是 "紧急求救"。他需要向中国确认:在关税战升级前,能否维持现有的金融稳定框架?能否继续为美国财政赤字 "输血"?

更深刻的是,中国看透了美国关税政策的本质 —— 这不过是选举年的政治作秀。特朗普政府需要通过 "对华强硬" 拉拢铁锈带选民,但又不敢真正伤害核心利益集团。这种矛盾性,决定了其关税政策必然是 "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会在企业游说和市场压力下自我修正。

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陈凤英所言:"我们不排除任何谈判可能,但更擅长在博弈中把握主动权。"

这场关税战的迷雾或许还会持续,但历史终将证明:只有摒弃零和思维,回归理性博弈,才能找到中美关系的正确航向。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用关税筑起 "铁幕" 的做法,最终都将沦为时代的笑柄。

文章来源:徐量

0 阅读:39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