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河军区是八路军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军事机构,1942年2月由山东纵队第三旅改编成立,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委,统一领导清河区八路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及民兵。其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黑铁山起义建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后发展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军区辖区涵盖小清河以北至黄河入海口的垦区,依托地方武装发展,通过多次反“扫荡”巩固根据地。1944年1月与冀鲁边军区合并组建渤海军区,成为后续华野部队的重要基础。
司令员 杨国夫
政治委员 景晓村
副政治委员 刘其人
参谋长 袁也烈
政治部主任 徐斌洲

直属团,前身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第七团,1942年3月改编为军区直属团。该团在沾化地区多次参与反“扫荡”作战,1942年8月通过徐家坝伏击战歼灭日伪军95人,缴获大量武器;1943年1月突袭韩家庄据点,俘虏伪军240余人并缴获机枪、火炮等装备。1944年1月随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改编为渤海军区直属团。该团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和顽强战斗力成为清河平原抗日主力部队之一。
团长 郑大林
政治委员 孙正
参谋长 陈钦
政治处主任 王洪模

清东军分区(独立团)成立于1942年2月,辖寿光、潍北、广饶、益北等县。该分区以清东独立团为核心武装,初期由原山东纵队第三旅第八团与地方武装合并组建,1942年7月曾以清东独立团一连为基础组建昌潍独立团,后于同年12月合并复称清东独立团。1943年8月重组后,赵寄舟兼任独立团团长,岳拙元任政委,依托寿光九区榆树园子等根据地多次参与反“扫荡”,并在郭园据点战斗中通过内应智取伪军8。1944年1月随清河军区并入渤海军区,改编为第五军分区26。
司令员(团长) 赵寄舟
政治委员 厉拙元
副团长兼参谋长 陈乙斋
政治处主任 丁士采

清西军分区(独立团)成立于1942年3月,辖邹平、长山、齐东、青城、高苑等县。该军分区由第二军分区兼清西独立团,以原山东纵队第三旅第八团为基础,整合地方武装组建,实行小团制(直辖4-6个连,不设营级建制)。1944年1月随清河军区并入渤海军区,改编为第六军分区。其依托小清河西岸根据地,参与多次反“扫荡”作战,成为保卫清河平原西部的重要力量。
团长 许云轩
政治委员 李曼村
副 团长 马晓云
政治处主任 克明

清中军分区(独立团)成立于1942年,辖蒲台、广北、博兴、临淄等地,以清中独立团为核心武装。该团依托小清河南北根据地,曾参与郭园据点战斗,利用内应俘获伪军。1943年8月重组后,孙干卿任副团长,部分连队于1944年3月与博兴县大队合编为独立营,余部补入渤海军区直属团。1944年1月随清河军区并入渤海军区,改编为第四军分区。
团长 程绪润
政治委员 张文涛
参谋长 孙干卿
政治处主任 李焕

垦区军分区(独立团)成立于1942年8月,初期辖清河军区直属团4营10连、12连及垦区大队、海防大队等地方武装,总兵力约3个连。1943年5月,该团兼垦区军分区,曾参与韩家庄科战斗歼灭伪张俊亭部,并在南韩追击战中重创伪军。依托利津、沾化、广饶等黄河口淤荒地带的地理优势,成为清河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核心武装力量。1944年1月随清河军区并入渤海军区,整编为第四军分区。
团长 王兆相
政治委员 张缉光
副团长 杨信
参谋长 贾瑞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