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普通家庭,没什么特别厉害的资源,但在养娃这条路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支持。
我们家娃两岁多的时候就迷上了枪,整天屁颠屁颠地跟着小区里玩枪战的小哥哥们跑,可那些小哥哥们一开始都不怎么理他。后来就给孩子买了一本关于枪的百科全书,这孩子,没多久就对各种枪了如指掌了。
有一次,小区里的小哥哥们玩枪战,我家娃一下子就把他们所有枪的名字都准确地说出来了,可把小哥哥们惊到了,娃靠他的专业知识成功混进了哥哥们的群体里。
老公就说了,咱普通人家对孩子最大的托举,那就是得给孩子“武装”起来,让孩子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应对各种情况。
到了娃爱看动画片的年纪,就和娃约定好了看电视的总时间,而且每周六晚上是固定的和妈妈一起看纪录片的时间。我们还买了各种动植物的百科全书,慢慢地,娃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前年带娃去海洋欧乐堡玩,娃那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让全场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知识这东西,可不是为了让娃炫耀的,而是让娃在大自然中不会感到无聊。他在外面捡到块石头、摘朵花或者看到只鸟,回家就翻书找资料,这样一来二去的,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
后来为了不让孩子出门就总想着看手机,我们就养成了习惯,包里总是放着给孩子买的二手儿童杂志或者报纸,用来打发那些琐碎的时间。
去年,城市有个山海经的展览,我们就提前买了儿童版的山海经,晚上给孩子读了几个月。等到去看展览的时候,五岁多的娃看得津津有味,一点都不觉得无聊。
从那以后,每次带娃去看展览之前,我们都会提前做好准备,让孩子对要去看的东西有个基本的了解。
妈妈说呀,知识是冷冰冰的,得把它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一部分。
娃三岁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带他去爬山。每爬一座山,都会给孩子买个奖牌,要是景区里的奖牌太贵或者没有卖的,我们就在网上给娃定制一个刻上他的名字。我们不能小看了外在动力的重要性,在孩子对一件事完全不感兴趣的时候,适当的外在动力可以给他一个开始的理由。等孩子找到兴趣、有了成就感之后,就可以慢慢减少这些外在的奖励了。
有次娃下山的时候想坐缆车,妈妈没有直接拒绝他,而是告诉他坐缆车要花多少钱,这些钱我们可以拿回家给他买个玩具。娃想了想,最后选择了后者,而是继续走着下山。
娃学啥做啥刚开始好像都比别的孩子慢一点,看着不像那种天赋型的选手。不过呢,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总能取得还算不错的成绩。我们从来不刻意地鼓励娃去一定要怎么样,而是当他有挫败感的时候,就会跟他说,如果觉得困难咱就先放一放,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养育孩子就像托举,得先托住了,然后再慢慢往上举。
要是把孩子所有的后路都砍断了,只逼着他往前走,那他就只能走一条独木桥,风险可大了。但要是孩子每次失败的时候都能被我们接纳,得到我们的支持和鼓励,那孩子的人生就有可能像一片广袤的旷野一样,充满无限的可能。咱就是这么一直努力托举着咱家的小娃,希望他能在爱的滋养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