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义县的奉国寺宛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历史丰碑,静静伫立了 1004 年之久。它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部用砖石、木梁、彩塑和壁画书写而成的史书,蕴含着中华历史、宗教、绘画、建筑等多方面的珍贵信息,吸引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它,去探寻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奥秘。
奉国寺大雄殿内的佛坛无疑是整个寺庙的核心所在,其上立着的彩塑“过去七佛”庄严肃穆,令人瞩目。从东向西,迦叶、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那含牟尼、释迦牟尼七尊主像依次排列,他们的面容祥和,身姿伟岸,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古老的佛教智慧与慈悲。这种七佛并列的制式在国内独一无二,成为了奉国寺独特的标志之一,也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与探究。
关于奉国寺为何供奉七佛,至今流传着三种不同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像是一扇通往辽代历史深处的窗户。第一种说法认为,辽圣宗遵其母萧太后之命,因大乘佛教的流传而塑七佛阐释教义。在当时,大乘佛教的思想广泛传播,七佛的形象有助于向信徒们更为全面、深入地讲解佛教教义中的轮回、因果等核心概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所倡导的修行之路与解脱之道。这反映出当时佛教在辽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统治者对宗教教义传播的重视与推动。
第二种说法则将七佛与辽圣宗的情感与缅怀联系在一起。辽圣宗为缅怀母后萧绰及六位已故功臣而作此安排。萧太后在辽代历史上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对辽代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那六位功臣,或许也是在辽代的政治、军事等诸多事务中有着卓越贡献之人。通过供奉七佛,辽圣宗将对亲人与臣子的追思之情融入到了宗教建筑之中,使寺庙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寄托与纪念意义。
然而,目前来看,第三种猜想的可能性最大。按照“人王即法王”的观念,过去七佛分别对应自辽德祖(追谥)、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等六位先皇和在位的圣宗本人。这一说法深刻地反映出当时辽代的政治与宗教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往往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强化自身的统治地位与合法性。将先皇与佛相联系,使得皇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宗教外衣,让百姓在敬仰佛祖的同时,也对皇家的统治产生敬畏之心。这种政治与宗教的巧妙融合,在奉国寺的七佛供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辽代的佛堂寺院中,奉国寺的地位无可比拟。与河北蓟县的独乐寺和山西大同的华严寺相比,奉国寺有着更为纯正的皇家血统。独乐寺是由普通配殿改造而成,华严寺最初仅为藏经阁,而奉国寺则是大辽国正宗的皇家寺院。它所在之处,更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的家族封地,这无疑为奉国寺增添了一份特殊的荣耀与尊贵。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奉国寺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这绝非溢美之词。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奉国寺的大雄殿依然平直挺健,这在我国建筑史上无疑是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其建筑结构之稳固、工艺之精湛,展现了辽代建筑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从建筑的布局到木梁的搭建,从斗拱的设计到彩塑的制作,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走进奉国寺,人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看到当年辽代工匠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精益求精的态度。
奉国寺内的壁画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这些壁画绘制精美,色彩鲜艳,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画面上所描绘的佛教故事、人物形象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它们与七佛彩塑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宗教氛围。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辽代绘画艺术、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辽代人们的服饰风格、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对于那些渴望贴近、了解乃至融入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人们来说,奉国寺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每一次走进奉国寺,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无论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还是对古代建筑、宗教艺术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奉国寺都能给予他们深刻的启迪与独特的体验。它见证了辽代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宗教艺术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在未来的岁月里,奉国寺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研究与敬仰,成为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永不褪色的璀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