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主席得知谭启龙没工作后,叮嘱周总理:给放牛娃安排个工作

伍书逸史学 2025-03-23 22:48:10

1971年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认出了一位他认识的人。

散会后,主席走向谭启龙,笑着打招呼:"好久没见了,放牛娃小同志。"

谭启龙与主席久别重逢,发现对方仍能认出自己,内心十分感动。

主席向谭启龙询问其当前的工作地点。

听说谭启龙尚未有固定岗位,主席略作思考,随即召来周总理,指着谭启龙说:“请为这位年轻同志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我相信他的能力。”

这个人与主席之间有何特殊联系?为什么主席会称呼他为“放牛娃”?

【红小鬼】

1913年,谭启龙在江西永新县的一个偏远小村落里出生了。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仅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

谭启龙五岁时,他父亲得了一种少见的病。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没钱买药,谭启龙只能无助地看着父亲一天天衰弱,最终去世。

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

他拼尽全力想让生活走上正轨,但命运似乎总爱捉弄那些本就艰难的人。

在谭启龙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村庄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他母亲长期健康状况不佳,后来不幸染上疫病,经过三个月的煎熬,最终撒手人寰。

谭启龙孤身一人来到地主家中,靠替地主放牛来养活自己。

旧社会的地主普遍视普通百姓为草芥,谭启龙白天负责放牧,夜晚只能蜷缩在牛棚中休息。

雪下起来后,牛棚的一角被积雪压垮了。谭启龙只要稍微一动,棚顶的雪就会纷纷往下掉。

寒风凛冽,透过木板的间隙渗透进来,刺入谭启龙的骨髓深处。

他冷得浑身僵硬,四肢麻木,只能蜷缩在墙角不停颤抖。

每当这种时候,谭启龙总是会深深怀念过去的时光。

房子虽然简陋,但好歹能挡风避雨。全家人挤在火炉边取暖,就算把一块红薯分成三份,吃起来也格外美味。

他盼着春天早点来,在冬天的严寒里安静地睡着了。

老话说得好,“压迫越深,反抗越强”。

永新这座城里,地主豪绅扎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别处更苦。正因如此,这里也涌现了不少有远见的革命者。他们看透了旧社会的弊端,决心要改变现状。这些进步分子深受新思想影响,开始组织起来,为穷苦大众争取权益。可以说,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一批敢于反抗、勇于革新的先锋人物。

谭启龙常常看到标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横幅,也多次遇到来村中做宣传的党员。

受到周围人的感染,谭启龙逐渐萌发了投身革命的想法。这种思想转变源于身边人的言行举止,让他对革命事业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他内心燃起了参与革命的热忱,开始思考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思想变化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使他从一个普通青年逐渐成长为革命事业的追随者。

有一次,他赶着牛去放牧,途中感到特别困,就把牛绑在了一棵大树旁边,想稍微打个盹儿。

他醒来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快两小时,牛早已消失无踪,地上只留下一段断裂的绳子。

看到这情景,谭启龙立刻回过神来,迅速从地上跳起。他心急如焚地四处张望,心想如果牛不见了,这一年的辛苦就全泡汤了。

他从午后一直搜寻到夕阳西下,依然一无所获。就在他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名战士牵着那头牛向他缓缓走来。

“小伙子,这头牛是不是你的?”

谭启龙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点头,心中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

谭启龙想用自己攒下的工资请他吃顿饭以表谢意,但对方连连摆手说:“这点小事不值一提,别太见外了。”

得知谭启龙曾是地主家的放牛娃后,战士不仅没有轻视他,反而从兜里掏出一些钱塞给他,说道:"我也在地主家干过活,明白那种日子有多难熬。这些钱你拿着,找机会换个工作吧。"

谭启龙发现这位战士的经历和自己差不多,立刻有了共同话题。他们深入讨论了革命理念,还一起表达了对地主阶级的强烈不满。

谭启龙认识到,唯有投身革命事业,才能彻底改变当前困境。

在土地革命年代,谭启龙因长期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地主家庭,加入了革命队伍。他选择投身革命事业,成为推翻封建统治、争取农民权益的重要力量。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为中国革命增添了新的生力军。谭启龙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在压迫下觉醒、投身革命的普遍现象,体现了土地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觉醒与反抗精神。

1928年,谭启龙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青年团成员。他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仅仅两年时间,就被任命为永新县少年先锋队的最高负责人。

在那个年代,部队里的年轻士兵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小鬼”,谭启龙就是江西革命根据地广为人知的“四大红小鬼”中的一员。

谭启龙与另一位年轻同志携手策划了多项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向青少年推广革命思想。他们积极组织各类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向年轻人传递革命理念,动员他们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来。两人的努力使得革命理论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为后续的革命活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他负责苏区青年工作期间,当地青少年革命活动进展非常顺利。他积极动员年轻人参与,大批青少年响应他的号召加入了共青团。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为苏区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对革命事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放牛娃】

1933年,谭启龙经过严格审查,成功通过党组织的考验,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一年,他正式获得了党员身份,开启了为党奋斗的革命生涯。

谭启龙年仅二十岁,组织上认为他潜力很大,决定让他去苏区马列学院的高级班学习深造。这样安排是为了让他得到更系统的理论培训,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为革命事业服务。这个决定体现了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期望,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列宁学院,简称马列学院,是一所致力于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核心理论的干部培训机构。该学院专注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干部,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学术研究,马列学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不仅注重理论教育,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马列学院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巩固党的思想基础、提升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听到这个消息,谭启龙感到十分激动。他决定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更多知识,将来才能更有效地为组织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谭启龙深知,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人在组织中的贡献程度,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不辜负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谭启龙从小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文化水平有限。初到新环境时,他在学习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感到十分吃力。

在一次会议中,毛泽东前往马列学院主持会议,谭启龙根据组织的指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谭启龙初次与毛泽东会面时,心情异常兴奋。为了不错过这次重要的机会,他当天一大早就起床,提前赶到会议地点,耐心等待。

他原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到的,结果一进会场,发现已经有人站在讲台上了。

他身上的青灰色棉袄显得很旧,裤子上打了几个补丁,脚上的棉鞋也磨损得厉害。

谭启龙以为对方也是来开会的,就主动跟他聊了起来。

在随意交谈中,谭启龙发现对方言辞独特,观点独到,不由得心生敬佩。

他刚要开口问对方姓名,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喊了一声:“毛主席好。”

这位满腹经纶的同志正是毛泽东本人。

谭启龙瞬间愣住了,立刻从座位上弹起,迅速立正并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主席,您好!刚才没认出是您,说话可能有些不妥,请您多多包涵。”

听到这番话,主席微笑着轻拍他的肩膀,说道:“这哪里算得上冒犯,和你们这些年轻人多交流,对我也有很大帮助。”

谭启龙没上过学,是个文盲,平时也不看报,所以一直没见过领袖的照片。

谭启龙站在台下,目光紧锁着讲台上发言的主席。主席的言辞流畅,观点独到,这让谭启龙感到十分钦佩。他感受到主席不仅亲切,而且极具智慧,这让他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散会时,领导提出要去校园转转。他环视了一下在场的人,目光落在谭启龙身上,随即点名道:"就由这位年轻人陪我走走吧。"

谭启龙受到主席的特别邀请,心中倍感荣耀。在主席的陪同下,他参观了主席日常学习和授课的场所。参观结束后,恰逢用餐时间。

学校事先安排好了餐食,但主席提出想亲身感受学生的日常,于是大家改道前往学生餐厅。

用餐时,毛泽东注意到谭启龙只盛了一份素菜,于是把自己盘中的鸡腿夹给了他,并说道:“年轻人正在长身体,营养要跟上。”

听到主席的话,谭启龙略显尴尬地摸了摸脑袋,解释说自己的实际年龄并不小,只是童年时期营养不良导致身材瘦小,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听完他简单讲述自己不幸的童年经历,毛泽东感到十分难过,便鼓励他说:"如今社会已经不同了,你能继续在学校读书,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认真学习。"

这段往事深深地刻在了谭启龙的记忆里,成为他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

他始终铭记主席的教诲,之后更加勤奋努力,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一个不识字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位思想觉悟极高的革命先锋。

【省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谭启龙的工作安排一直未能明确。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各种客观因素,他的具体职务迟迟没有得到确定。这种情况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事安排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体现了当时对领导干部任用标准的谨慎态度。

1971年,谭启龙陪同上级前往首都,参与了一次重要会议。

时隔多年,主席再次登台演讲,依然展现出非凡的气度和魅力。他的言辞犀利,观点鲜明,仿佛时光未曾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台下的听众无不为之倾倒,掌声雷动。主席的演讲不仅传递了深刻的思想,更激发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的表现让人感受到,无论岁月如何流转,真正的领袖气质始终如一。

谭启龙在观众席上,目光充满敬仰地注视着台上的主席,那份崇敬之情与他在求学时期毫无二致。

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毛主席的目光环视着在场的人群,很快就注意到了坐在后方的谭启龙,并微微点头向他致意。

谭启龙发现主席依然记得他,心情难以平静,手中的笔也不自觉地抖了起来。

出乎他意料的是,会议一结束,主席就主动过来找他,关心地询问他近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谭启龙坦诚地表示自己目前处于待业状态。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席立即召见了周总理,指示为其安排合适的职位。

经过仔细考量,周恩来总理认定谭启龙具备胜任重要职务的素质。因此,这位昔日的牧童被任命为四川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谭启龙从一个不识字的放牛娃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这一路走来全靠自身奋斗。他出身贫寒,却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人生蜕变,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革命战士。

从战场上的英勇士兵到建国后的低调候补委员,他始终坚守职责,勤勉工作,从未背离最初的信念。

这种毫不动摇的奋斗信念,值得我们这代人永远传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