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起、养不起?即将到来中国育儿补贴落地,也许真的能够破解我们的生育难题!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有关育儿补贴、劳动工资等政策,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加紧制定和推出,后续会陆续出台,并会将细化和实化。如果这两项政策能够成功落地,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两个政策可能施行的模式。第一个育儿补贴。我国目前各地已经实行的补贴政策大概包括现金补贴、购房补贴、托育补贴以及培训补贴等等,比如每月或每年向家庭发放一定金额,针对0-3岁、3-6岁等不同年龄段,实施差异化补贴。低收入家庭获得更多补助,确保政策精准性,还有一些地方有更为灵活的补贴方式,比如现金、消费券混合发放等等。或者通过税收减免的模式。

比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额度,给予企业税收优惠,鼓励提供托育福利。再有一些就是公共服务支持。增加政府兴办或补贴的托育机构,或者延长学前教育义务范围,降低家庭早期教育支出。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比如安徽省对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培训补贴,金额在每人500元至2400元不等,培训期间还可享受生活补助。那么其实,我们在育儿成本高企的同时,工资水平增长相对缓慢,也同样影响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未来政策上可应对保障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最低工资,确保低收入家庭有更强的育儿能力。二优化育儿家庭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立法保障“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灵活就业模式,使育儿家庭更好平衡工作与生活。鼓励企业为育儿员工提供额外带薪休假,保障父母在职场中的公平待遇。再就是扩大生育险覆盖面,使非正式就业人员也能享受育儿保障。所以,针对鼓励生育问题,我们的政策其实应该打的是一套组合拳,那就是减负-增收-减支”。 “减负”意味着育儿时间压力下降,家庭有释放更多精力;增收”:当育儿补贴与工资增长结合,将带动消费升级;那么“减支”降低育儿成本,释放消费潜力。

当被育儿成本挤压的消费释放出来,包括养老金储蓄压力下降,那么餐饮、娱乐、健身等行业都有望回暖。在这套组合拳推进以后,会衍生出很多产业的升级。托育产业首先就会迎来发展黄金期,同时家庭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母婴、教育行业也会受益。女性就业率提升,职场环境也在不断优化。人口结构调整,长期经济增长将最终受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压力相对缓解,财政结构将会更加健康。现在这个方面已经明确了,但如何落地实施,还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比如财政可承受性、企业执行意愿等挑战。另外,即使政策落地,它的效应可能需要3-5年才能逐步显现。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这套组合拳顺利推进,不仅将改善育儿环境,还将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多个产业发展,最终助力经济增长。
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