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制造之殇:咸阳四达客车用航空技术造车,曾领跑全国客车出口

乘风破浪说车阿 2025-04-24 10:55:07
陕西客车制造的时代挽歌:从军工荣耀到市场迷途,四达客车的沉浮录

咸阳四达客车,这个名字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曾经也算是客车界的“弄潮儿”,可怎么就混成了陕西客车制造“伤心太平洋”里的一朵浪花呢?

时间这东西,真是个无情的家伙。

2010年,四达客车想卖个3个亿,结果愣是没人接盘,最后就这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你说可惜不可惜?

跟它一样命运的,还有西安西沃客车、骊山客车,都成了陕西客车制造业的“时代眼泪”。

更让人唏嘘的是,那些曾经在四达客车挥洒汗水的工程师们,工厂一倒,各奔东西,有的去了比亚迪,有的去了吉利,继续在汽车行业发光发热。

说白了,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才的流失?

话说回来,四达客车走到这步田地,真就是“时运不济”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2000年以后,客车市场那叫一个“卷”啊!

宇通、金龙、中通、黄海,一个个都是狠角色,规模大、技术硬、价格还实惠。

再加上高铁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直接把长途客运市场给“截胡”了。

地方小客车厂,想不凉都难。

四达客车,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下苦苦挣扎。

你品,你细品,这竞争压力得有多大?

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厦门金龙客车想“抄底”收购四达客车,结果愣是没谈拢。

据说啊,金龙看中的是四达的土地和生产资质,至于技术和市场,压根没放在眼里。

这算盘打得,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谈判破裂,四达客车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四达客车也不是没努力过。

进入21世纪,他们也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跟澳大利亚Volgren傲群公司合作,引进了全铝车身技术,打造了“威狮”系列客车。

当时,宇通的“猛狮”和四达的“威狮”,还被誉为客车界的“双狮”。

可惜啊,四达在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上没跟上, “威狮”最终没能和“猛狮”一较高下。

话说回来,四达客车也曾尝试过“抱大腿”。

1990年代初,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们跟咸阳市政府合作,在市区建了个组装厂。

想法是好的,想利用地方资源和劳动力,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但结果呢?

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管理效率低下,反而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四达客车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1989年,四达客车在菲律宾国际客车招标大会上“一战成名”,出口了75辆大客车,开创了国内客车批量出口的先河!

这事儿,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大大提升了四达客车的知名度。

那些出口到菲律宾的SDJ6110车型,凭借着耐用性和适应性,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00年初,还有菲律宾客运公司想继续采购同型号的车辆,可惜四达客车已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错失了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机会。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还得归功于四达客车的“军工基因”。

四达客车的前身,是1959年创建的第5702工厂,一家从事飞机维修的军工企业。

1986年,才转型进入客车制造领域。

有了航空技术的加持,四达客车在客车制造上自然有优势。

你想啊,修飞机的技术拿来造客车,那不是“降维打击”吗?

说起来,5702工厂在转型之前,也尝试过生产其他民用产品,比如电视机外壳、洗衣机零件啥的。

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没啥规模效应,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尝试也为他们后来转型客车制造积累了经验。

当年,四达客车把航空工艺和材料应用到客车制造上,提高了车辆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在西北地区获得了市场认可。

这种“军转民”的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最终还是没能走下去。

四达客车的兴衰,就像一出戏,有高潮,有低谷,有掌声,也有叹息。

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沉浮,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多少昨日的辉煌。

四达客车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0 阅读:0

乘风破浪说车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