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清朝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的十月,年羹尧在西北战场大获全胜。当他胜利归来那天,广安门外,王公以下的文武大臣们都跪在地上迎接,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不过,在这群人里头,有那么一位,他只是朝着年羹尧拱了拱手,表示下敬意,膝盖可没弯一下。
真没想到,年羹尧对那些跪在地上的官员理都不理,但一瞅见那位站得笔直的官员,立马眼前一亮,高兴得不行。他连忙从马上跳下来,拉着那人就上了马,两个人一块儿骑着马进了城门。反观那些跪着的官员,却被晾在了城门外,一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事儿,《小仓山房文集》里头也有记载呢。
王爷以下的大臣们都跪在地上迎接,但史文靖公贻直理都不理。他只是作了个长揖,没有下跪。将军远远望见这情景,大吃一惊,连忙跳下马来,扶起史文靖公,和他一同上马,并肩进入彰仪门……
这位叫史贻直的官员,他坚持不跪。
雍正刚上位那会儿,年羹尧火得不行,连那些高贵的王公大臣他都不瞧一眼,但奇怪的是,他对史贻直却是特别恭敬。这史贻直究竟是个啥大人物,能让年羹尧这么看重?
这次,博史君想聊聊清朝那位当过五个省大官的史贻直。通过讲讲他的经历,咱们一起瞅瞅康雍乾那阵子清朝的一些事儿。希望他的故事能让大家对那段历史有更直观的感受。
【一、父子双天才,史门二进士】
聊到史贻直,咱得先提提他老爹史夔。史夔,江苏溧阳人,打小就聪明绝顶,20岁那会儿就中了举人。到了康熙二十一年,21岁的他更是高中进士,还拿了二甲头名,是当时响当当的青年才俊。史夔可能觉得自己够牛了,但没想到,他儿子史贻直更是个狠角色。根据《清史稿·列传九十》里头的记录:
史贻直,号儆弦,老家在江苏溧阳。他老爹叫史夔,是康熙二十一年的进士出身,后来做到了詹事这个官位。
史贻直,小名叫儆弦,别人也叫他铁崖。老家在江苏溧阳。他出生那年,正好是康熙二十一年,他老爸史夔考中了进士。可能史贻直继承了老爸的聪明脑袋,从小记性就好,特别喜欢儒家学问和那些老规矩老制度。到了17岁,史贻直就考上了举人,第二年,他又跑到京城去考试,结果一举中的,成了进士。这时候,他才18岁呢。比起老爸21岁中进士,史贻直又给他们家“天才”纪录添了新的一笔。
得说说这一年进士名单上的另一位大人物,年羹尧。说白了,史贻直和年羹尧他们是同一榜的进士,早就相互熟识了。
史贻直考上之后,就被派到翰林院当了个检讨官。因为他和他老爹史夔都在朝廷里做事,史夔为了让儿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自己主动要求调到浙江去当官。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史贻直升官升得挺快,后来还做到了翰林院侍读学士的位置。
在这段时间里,康熙皇帝和史贻直之间还闹出了一个小故事。据《清稗类钞》这本书里写的:
圣祖特别反感抽烟。溧阳的史文靖和海宁的陈文简两位大人,特别喜欢抽淡巴菰,简直是爱不释手。有次圣祖南巡,在德州停歇时,听说他俩这爱好,就赏了他们水晶烟斗。结果他俩一试,刚抽一口,火苗就往上窜,差点烧到嘴,吓得他俩都不敢再用了。
就是说,康熙皇帝特别反感大臣们拿着烟袋抽。史贻直和陈元龙这两位学士,老是烟袋不离身。有次康熙南巡,到了德州,听说他俩爱抽烟,就特意赏了他们俩每人一个水晶烟袋。他俩试着抽了一口,结果烟袋里的火苗子噌一下就窜老高,差点烧到嘴巴,吓得他俩再也不敢用了。
很显然,康熙皇帝是故意想逗逗史贻直和陈元龙。从这事儿也能瞧出来,虽说康熙皇帝反感大臣们抽烟,但南巡的时候他还是乐意带上史贻直,这足以证明他对史贻直还是挺有好感的。
史贻直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有过经历。在康熙那会儿,他并没咋出彩,一直到雍正当了皇帝,他才开始走运,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
【二、救火的队长,称职的总督】
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康熙老爷子玄烨走了,雍正皇帝接位。雍正当上皇帝后,立马让他的亲信年羹尧做了抚远大将军,去西北接替允禵带兵。因为史贻直和年羹尧是同一届考上的官,所以年羹尧就跟雍正推荐史贻直。那时候有个说法叫“年选”,意思就是年羹尧推荐的人,雍正一般都会重用。没多久,史贻直就被提拔为南书房行走,成了雍正身边的红人。
史贻直记性超群,雍正经常喊他去聊聊朝廷里的事儿,他每次都回答得又快又好。到了雍正二年那会儿,他还被提拔做了吏部侍郎。
雍正三年那会儿,红得发紫的年羹尧突然间就栽了大跟头。好多他以前提拔起来的官员,生怕被牵连,一个个急着跟年羹尧划清界限,有的还直接上书弹劾他呢。史贻直跟年羹尧的关系,那可不是一般的好。记得雍正二年,年羹尧打了胜仗回来,史贻直还跟他一块儿骑着马进城呢。因此,大家都知道,史贻直算是年羹尧那边的人。
史贻直从来不藏着掖着他和年羹尧的那层关系。有那么一回,雍正把史贻直叫了过来,直接就问:“你是不是靠年羹尧提拔上来的?”史贻直坦然回
推荐我的是羹尧,真正任用我的则是皇上。
就是说,我虽然是靠年羹尧提携起来的,但我归根结底是效忠皇上的。
雍正一听,心里头那个高兴啊。他并没因为年羹尧那档子事,去怪罪史贻直。
雍正四年那会儿,出了档子大事儿,叫“田李互参案”。河南的巡抚田文镜,在河南查亏空,那手段硬得很,一堆官员都被他给撸了下来。说起来也巧,田文镜自己呢,是个“监生”出身,而被他踢出局的那些官员,全都是“科甲”出身。搁清朝那会儿,“监生”就是花钱买的官儿,“科甲”呢,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爬上来的。正巧,直隶总督李绂在去上任的路上路过河南,这事儿《清史稿·田文镜传》里头都有记。
李绂从广西巡抚的位置上调到直隶总督,路过开封时,文镜出来迎接。李绂批评文镜,说他不该故意刁难读书人……
李绂说,田文镜在河南搞的那一套,说是整顿吏治,其实就是打压读书人。两人因为这个事,互相告起状来,朝廷里也是分了两拨人支持他们,眼看着就要变成帮派大战了。雍正一看这不行,就派史贻直去河南好好查一查。史贻直一去,还真发现田文镜撤掉的几个官是冤枉的。这事一出来,田文镜没办法,只好上书认罪。史贻直呢,因为这事,名声一下子就上去了。
那年,史贻直被派到山西,深入查办“年羹尧干扰盐务一案”。他没因跟年羹尧过去的交情而手下留情,反倒是快刀斩乱麻,迅速解决了案子,这让雍正皇帝特别满意。同一年,他又跑到福建,去调查福建巡抚朱纲和按察使乔学尹互相弹劾的事儿。那时候的史贻直,就像是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哪里案子大、难处理,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清史稿》里写史贻直的传记时提到这事儿。
上面表彰他公正得当,下令让他担任福建总督。
就是说,雍正皇帝因为史贻直办案公正,给了他个福建总督的官当。这是史贻直头一回管理地方事务,也是他第一次成为掌管大片地区的高官。
史贻直一到福建,立马就干了件大动静。根据历史记录:
福建海军出海巡逻时,会带着货物去市场交易,这样做侵蚀了应缴的关税。贻直为此上书请求严令禁止这种行为。
就是说,那时候福建水师在海上巡逻时,老会偷偷带货走私,让国家关税少收了好大一笔钱。这种情况啊,肯定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背后肯定有一帮当官的在撑腰。但史贻直可不怕这个,他二话不说,马上就下了命令,不让这种事再发生。
来福建的第二个年头,史贻直瞧见福州、兴化、泉州还有漳州这几个地方,因为米产得不多,官府就不敢把存了段时间的陈米拿出来卖。史贻直觉得这做法不太好,就给雍正皇上递了折子,建议这四个地方去买台湾驻军手里的军粮,然后赶紧把陈米便宜卖给老百姓,这样一来二去,就能形成个好循环了。
老话说得好,当官就得给老百姓办事。史贻直在福建虽然只待了一年半的光景,但他干的事儿可不少,政绩杠杠的。
《史记索隐》里头写着:
做好本职工作,遵循规矩,这是治理的首要原则。关心百姓,体谅国家,这些都会被优秀的史官记录下来。
博史君觉得,要评判一个官员的好坏,关键得看他是不是把自个儿的活儿干好了,有没有真心关心老百姓,还有,他到底有没有做出点成绩来。要是这些都做到了,那他肯定会被历史记住。
【三、名臣署陕西,世宗遗关怀】
雍正八年那会儿,两江总督范时绎犯了事儿,被撤了职。雍正皇帝呢,就选了史贻直来当新的两江总督。这一安排,直接把史贻直推到了大家眼前。史贻直老家是江苏溧阳的,按规矩,他不能去管自己老家的事儿。更别提两江这块地方,对清朝来说,税收特别重要,很多人都眼馋这个位置呢。这事儿,《清史稿·史贻直传》里头也有记。
八年后,他被调任为两江总督,但因是本地人,就上书请求回避,没被批准。后来,他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但还是留在了两江地区。
史贻直一再拒绝,但雍正帝硬是让他接下了这个职位,还额外让他管起了左都御史的活儿。
博史君在研究清史时,觉得雍正帝在选人才上真的挺特别,不按套路出牌。就像那个史贻直,他直接就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而且还是以他老家的身份去的,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史贻直在治理两江那会儿,他整顿了司法案件,又积极推动农业和纺织业。因为他的这些作为,老家的老百姓都特别拥护他。
第二年,雍正皇帝忙着准备攻打准噶尔的事,他觉得在陕西、山西、甘肃、四川这些地方,得找个厉害的人来管管军队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于是,他就让史贻直当了兵部尚书,还把他调到了陕西,让他一边当着兵部尚书,一边还做着陕西巡抚的活儿。
大家别误会,史贻直从两江总督换到陕西巡抚的岗位,可不是被降了职。那时候,川陕总督岳钟琪正忙着在前线指挥战斗呢,所以陕西巡抚就成了那地方的军事和政务总指挥。再说了,史贻直是带着兵部尚书(从一品大官)的头衔去当巡抚的,这职位实际上比总督还要高出半截。简单说,岳钟琪在前线冲锋陷阵,史贻直就是他在后方的坚强支撑。
那时候,湖广总督迈柱想了个法子,说要打通从湖广荆子关到陕西龙驹寨的水路,好把粮食运过去。雍正一听,觉得这主意挺不错的。但史贻直他去实地考察了一番,回来就跟皇上说,这办法行不通。他是这么说的:“您瞧,荆子关到龙驹寨那段,有条丹河,在两个山中间绕来绕去,全长三百七十多里。每到夏秋,老百姓都指着这河水浇地呢,他们修堤蓄水,一滴水都不浪费。咱们不能因为一时的需要,就把老百姓浇地的水全给占了呀!”
雍正皇帝感慨道:“史贻直这人当官能赢得好口碑,全凭他心里真装着老百姓!”
刘向在《说苑》里头讲了:管理国家嘛,说白了就是得疼爱老百姓。
我个人认为,当一个人官当到像封疆大吏那么大时,他随便推出的一个政策,都可能牵动着成千上万老百姓的饭碗。史贻直在办事时,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这真的很难得。
史贻直在陕西埋头苦干了4年,给雍正朝在西北的军事筹划帮了大忙。到了雍正十三年七月,雍正帝一纸命令,就把史贻直召回京城。但说来也巧,史贻直还在回京的路上呢,雍正帝就去世了。
之后,乾隆皇帝把史贻直叫来,给了他一件雍正时期的衣裳,说这是老皇帝的意思,想让史贻直一直忠心耿耿。根据《清史稿》里史贻直的传记描述:
高宗拿出世宗留下的纪念衣物赏给了贻直,并勉励他要始终如一,保持初心。贻直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高宗也忍不住泪水涟涟。
史贻直接过雍正帝留下的东西,眼眶立马就湿了,泪水不停地流。乾隆帝在一旁,也是哭得停不下来。
【四、三年修长堤,五次任封疆】
乾隆皇帝刚上位那年,史贻直就被派去当湖广总督了,还给了他户部尚书的头衔。到了湖广那边,史贻直可没少忙活,解决了一大堆以前留下来的老问题。比如说吧:
一来,到了秋天,湖广地区的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就会把他们家里多余的粮食卖给县里的粮库。按照那边的规矩,一石粮食能换一两银子。但其实,这个价格比市面上的要高不少,而且,里面还混了不少次的杂粮。这样一来,粮库每年都得花不少冤枉钱买这些粮食。更有甚者,一些当官的会从老百姓那里低价买粮,然后再高价卖给粮库,自己从中捞好处。
史贻直给乾隆打了个报告,说想按市场的价钱买粮食,这样一来,就断了不少当官的捞钱路子。
另外,武昌城西南边,长江和汉江交汇的那个地方,有个堤坝,长达一千三百丈。由于年久失修,那里老是发洪水。要是想修这个堤坝,工程量特别大,还得花不少钱。之前的好几位湖广总督,都觉得这不是个划算的差事,所以都没动手。史贻直呢,他亲自去看了看,还是决定要把堤坝给修了。他的助手就劝他说:“修这样的堤坝,起码得三到四年时间。等修好了,您说不定都调走了,这不是白忙活一场嘛?”
史贻直讲道:“我做官就是为了老百姓,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升官路呢?”所以,他给乾隆上了个折子,请求给他三年时间,来修建长堤。史贻直最终把这事儿给办成了,长堤修好后,湖广的百姓都特别感激史贻直。
《晏子春秋》里头有句话,讲的是:最高的德行就是爱护百姓,最好的行为就是让百姓快乐。
我觉得,要评价一个官员怎么样,关键不是看他官有多大,而是得瞧瞧他坐在那个位子上,是不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就像史贻直,他为了修堤防,在湖广地区埋头苦干了三年,这足以说明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史贻直在湖广那会儿,真的干了不少实事。像什么平定苗人首领的造反,还有好好整治了一番刑狱事务。到了乾隆三年的光景,长堤终于建好了,史贻直也因此被调回京城。湖广的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排成长队给他送行。他就这么在湖广待了三年,实实在在证明了自己的本事。
史贻直回到京城后,一连做了工部、刑部、兵部和吏部的头头。到了乾隆七年,江南那边发了大水,直隶总督高斌火急火燎地被派到扬州去治水了。乾隆就让史贻直临时顶替高斌,做了直隶总督。这已经是史贻直继做过福建总督、两江总督、陕西巡抚、湖广总督之后,第五次当上了掌管大片地方的大官。他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干了9个月。第二年,他又升了官,成了文渊阁大学士,算是正式进了朝廷的核心圈子,当上了大官。
乾隆十三年那会儿,史贻直被提拔为了太子太保。他在内阁待了足足11年,负责主持会试,挑选了不少人才。这人做事挺认真,成绩也相当不错。到了乾隆二十年,史贻直决定告老还乡。两年后,乾隆皇帝南巡,史贻直听说后,特地去迎接圣驾。乾隆一看,挺高兴,又给了他个太子太傅的头衔,还把他召回朝廷,当上了工部尚书。转眼间,乾隆二十五年到了,史贻直已经78岁高龄,距离他考中进士都60年了。乾隆皇帝为了表彰他,特意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还称他为“人瑞”呢。
过了四年,史贻直在家里去世了,他活了82岁。乾隆皇帝后来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封他为太保,还给了他“文靖”这个谥号,让他进了贤良祠,被后人祭拜。
《清史稿》里头是这样说史贻直的:
贻直当官讲究大局,不随便搞特殊。他记性特别好,行为举止得体,说话也很有一套。
就是说,史贻直在办理公务时很有远见,不会随便站队说支持或反对,前提是还没了解清楚情况。他记性特别好,为人也很正经,说话一套一套的,很在行。
我个人认为,史贻直18岁那年就成了进士,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看重,还在五个省份当过一把手,他的经历真是挺丰富的。
在我看来,史贻直这64年的当官路子上,他确实有几个挺亮眼的地方,至少能数出三个:首先,他在官场上混得久,经验丰富,这是头一个闪光点。其次,史贻直在任上肯定有不少拿得出手的政绩,这是第二个让人佩服的点。最后,他在官场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人品和口碑都挺好,这也是他第三个值得称赞的地方。
首先,他勇于站出来跟地方上的强硬势力较劲,不怕切断那些不义之人的财源。
第二,他总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考虑自己职位升不升。
第三点,他讲究实际,很会动手解决碰到的难题。
就凭这三条,足够让那些只占着位子不干事,一门心思只顾着自己升官发财,整天陷入形式主义的官员们感到无比羞愧了。
贾谊在《新书》的“大政篇”里头讲道:
做大臣的,如果把百姓带得富裕快乐,那就是功劳;要是把百姓搞得贫穷困苦,那就是罪过。
就是说,当官的,得把让老百姓过上富足安乐的日子当成自己的功劳,要是老百姓过得穷苦,那就是他们的错。在我看来,史贻直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不是他被称为“天才”,也不是他做了82年的官,而是他那种不顾自己利益,一心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以后的官员们,都应该学习他、思考他、以他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