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首帝王诗词品鉴,带你品读皇帝的内心世界

一抹风风微风 2025-04-23 14:56:33

在历史的长河中,帝王们大多以其政治功绩和治国方略被后世铭记。然而,有一些帝王,在金戈铁马、指点江山之余,也钟情于诗词创作,以笔为剑,书写内心的壮志豪情、人生感悟。这些帝王诗词,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八首经典帝王诗词,领略其中的魅力。

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在击破英布军、衣锦还乡之时,创作了这首震古烁今的《大风歌》。首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如天风海雨般扑面而来,狂风卷动云涛的雄浑意象,暗喻着秦末乱世的波谲云诡与帝王创业的艰辛跌宕。“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直抒胸臆,将统一天下的王者威仪与荣归桑梓的赤子情怀融为一体,衣锦还乡的得意与俯瞰九州的豪迈跃然纸上。结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笔锋陡转,从胜利者的巅峰跌入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虑 —— 打天下需要勇将,守天下更需良才,短短一句道尽了开国君主的政治智慧与责任担当。全诗三句如江河奔涌,既见风云之气,亦含龙虎之思,堪称帝王诗中 “以少胜多” 的典范。

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刘彻巡幸河东、泛舟汾河时,面对秋色写下这首融豪情与柔情于一炉的《秋风辞》。开篇四句以 “秋风”“白云”“草木”“归雁” 勾勒出寥廓秋景,却在 “兰秀菊芳” 的明媚中陡然转入 “怀佳人” 的深情 —— 此处 “佳人” 或指倾国倾城的李夫人,或喻求之不得的贤才,虚实之间尽显帝王心事的幽微。后六句铺陈泛舟的盛景:楼船凌波,箫鼓震天,棹歌清扬,然而在极致的欢乐中,诗人突然发出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的慨叹,如乐声骤停,余韵中尽是对生命短暂、功业未竟的焦虑。整首诗如秋日晴空般疏朗,又如汾河秋水般深邃,帝王的威权与凡人的惆怅交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悲歌。

李世民《入潼关》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唐太宗李世民冬日入潼关时,以诗笔绘就一幅雄奇的关塞图卷。首联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如定海神针,点出潼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战略地位,字字掷地有声。中间两联细描冬日景致:霜峰如剑戟直插古道,冰河似玉带环绕城池,古木影影绰绰,寒猿啼声断续,冷色调的景物中透着肃杀之气,暗合帝王眼中的军事要塞特质。后四句援引典故:终军弃繻(符节)出关以示报国之志,公孙述封泥守关却成割据笑谈,一正一反间,既褒扬了前驱者的壮怀,亦暗含对割据者的警示,末句 “别有真人气” 更以道家语自况,彰显真龙天子不屑于世俗虚名的超凡气象。全诗如关塞冷月,清峻中见威严,实为贞观之治的诗化预演。

赵匡胤《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宋太祖赵匡胤的这首《咏初日》堪称帝王诗中的 “霹雳手段”。起笔 “太阳初出光赫赫” 如巨锤击磬,强光夺目处,千山万山仿佛在烈焰中沸腾,极简的语言勾勒出开天辟地般的宏大场景。后两句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更见雄魄:诗人以太阳自喻,将五代十国的割据势力比作黯淡的群星残月,“顷刻” 二字写尽统一步伐的迅猛,“逐退” 一词更显雷霆万钧的威慑力。全诗不事雕琢,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却如日出东方般势不可挡,将乱世终结者的自信与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后人评此诗 “不独以武略雄天下,亦以文心照千古”。

朱元璋《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明太祖朱元璋这首《示僧》如同一把刚从战场拔出的利剑,带着逼人的血腥气。首句 “杀尽江南百万兵” 以近乎直白的暴力美学,宣告了从乞丐到帝王的逆袭之路 —— 百万兵戈的厮杀、尸山血海的残酷,尽在 “杀尽” 二字中化作胜利者的勋章。“腰间宝剑血犹腥” 更进一步,将视觉冲击转化为嗅觉联想,仿佛能让人嗅到铁锈与血腥混合的气息,极写征战的惨烈与帝王的狠厉。后两句陡转笔锋,以老僧的 “不识” 与 “哓哓” 形成强烈反差:在历经九死一生的开国之君眼中,世俗的名位之争不过是老僧的絮语,真正的英雄早已超越了姓名的桎梏。全诗如快刀斩乱麻,在粗粝的质感中见真性情,恰是这位 “淮右布衣” 最真实的自我写照。

爱新觉罗・玄烨《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谷明。

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康熙二十一年,玄烨巡视吉林时在松花江上写下这首清新明快的《松花江放船歌》。全诗以 “江水清” 的反复咏叹开篇,如民歌般朗朗上口,既点出松花江的自然特质,亦暗喻帝王心中的 “澄清天下” 之志。“夜来雨过春涛生” 以下数句,以生花妙笔描绘水势:雨后春涛如锦缎铺展,战船连樯如蛟龙竞渡,旌旗翻涌似红霞映水,一派盛世气象跃然纸上。尤其 “我来问俗非观兵” 一句,如点睛之笔,在炫耀武力的表象下,暗藏 “以德怀远” 的治国理念 —— 帝王的威严不在于兵戈之盛,而在于民心之归。诗的末句 “云霞万里开澄泓” 收束全篇,既是对松花江浩渺水势的摹写,亦象征着康乾盛世的开阔胸襟。整首诗如春风化雨,在雄健中见温柔,尽显仁君风范。

杨广《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隋炀帝杨广的这首《饮马长城窟行》虽背负 “亡国之音” 的争议,却难掩其雄视千古的气概。诗起于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的宏阔意象,以帝王之眼俯瞰筑长城、巡边塞的壮举。“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直言修长城的初衷是为苍生谋万世之安,虽有粉饰之嫌,却也透出一代帝王的宏大抱负。“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以下数句,极写军容之盛:金鼓震天,烽烟蔽日,千乘万旗在塞外原野上如怒潮翻涌,秋云与明月见证着帝国的武力威慑。全诗如一幅重彩的边塞征战图,笔触雄浑,气势磅礴,可惜诗人空有 “安亿兆” 的理想,却失了 “惜民力” 的仁心,最终只留下 “炀” 字谥号供后人评说。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唐玄宗李隆基的这首律诗,是帝王祭孔诗中的典范之作。诗以 “夫子何为者” 的叩问开篇,如与先圣对话,既含敬仰之意,亦带惺惺相惜之情。“栖栖一代中” 化用《论语》“丘何为是栖栖者与”,道尽孔子周游列国、奔走救世的艰辛,字里行间隐含着帝王对圣贤的共情。“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化用 “凤鸟不至”“西狩获麟” 的典故,以孔子的失意自况 ——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或许在孔子的遭遇中看到了治国的不易与理想的沉重。结句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回应孔子 “坐奠于两楹之间” 的遗梦,以帝王之尊行祭孔大礼,既彰显对儒学的尊崇,亦暗含 “天下大同” 的政治理想。全诗以问答起,以梦境结,在庄重典雅中见温情,展现出帝王心中 “以文化天下” 的另一面。

这些帝王诗词,是他们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与治国理念的独特呈现。从刘邦的风云之志到刘彻的秋江秋思,从李世民的关塞豪情到赵匡胤的日出雄图,从朱元璋的铁血霸气到玄烨的怀柔仁心,再到杨广的边塞壮歌、李隆基的儒学沉思,每一首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古代帝王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金戈铁马的征伐,亦能触摸到深宫高墙里的人性微光。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