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纸鸢之舞:7首经典风筝诗词作品赏鉴

一抹风风微风 2025-04-30 11:20:4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筝作为灵动的意象,常被文人墨客诉诸笔端。春日暖阳下,或秋风送爽时,那飘飞于天际的纸鸢,承载着岁月的悠然与诗意,从古诗的篇章中轻盈而来。让我们一同走进7首关于风筝的经典诗词,探寻其中的雅趣与情思。

《纸鸢》—— 北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秋日碧空澄澈,风筝初起,力量尚弱。诗人以风筝自比,渴望借助清风之力,与白云齐飞。短短四句,借风筝升空的过程,抒发内心对机遇的期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心态,意境高远而清新。

《观村童戏溪上》—— 南宋・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雨后溪边,村童们趁着天晴嬉戏。竹马摇晃,有孩子冲进泥淖,而纸鸢则在风中肆意飞扬,鸣声高亢。陆游以质朴笔触勾勒乡村童趣,将风筝 “跋扈挟风鸣” 的姿态写得生动鲜活,仿佛能看到那挣脱束缚、勇往直前的气势,也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村童纯真的赞美。

《题风筝画诗》—— 明・徐渭

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徐渭回忆往昔放风筝的欢乐时光,如今却已垂垂老矣。诗中既有对青春岁月的眷恋,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闲看儿童断线时”,以旁观者视角,看到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烂漫,以及风筝断线后的意外,恰似人生无常,增添一抹沧桑的温情。

《风筝》—— 金・完颜允恭

心与寥寥太古通,手随轻籁入天风。

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

放风筝者心游太古,手随风筝融入天风。风筝远去,消失在山水之间,唯有其声在乱云碧空回荡。此诗着重刻画放风筝者的心境,在放飞风筝之际,心灵得到超脱,与自然相融,展现出豪迈而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对自由与高远境界的追求。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村居图。绿草如茵,黄莺飞舞,杨柳依依,儿童放学后趁着东风放风筝。诗句轻快活泼,将春天的蓬勃朝气与儿童的欢快纯真完美融合,让读者感受到春日里放风筝这一活动带来的无尽欢乐,成为描写风筝与春景的经典之作。

《放风筝》—— 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明时节,儿童仰头看风筝。风筝丝线一断便坠落无力,诗人借风筝喻人,暗示人生如风筝,兴衰无常,即便曾经高高飞起,也可能因关键因素缺失而跌落。告诫人们面对无常应坦然,莫要抱怨命运,蕴含深刻哲理。

《春闺》—— 清・骆绮兰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春寒初晴,女子睡醒,发现日影移动。此时,断线风筝飘落杏花枝上。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闺中女子生活场景,风筝断线飘落这一偶然事件,打破闺阁宁静,引发女子内心微妙波动,或许是对时光、命运的联想,含蓄委婉,余味悠长。

这些诗词中的风筝,或为童趣的象征,或寄寓人生感慨,或展现自然和谐。它们穿越千年,在文字间舞动,成为我们触摸古人生活与情感的独特窗口 。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