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称霸中原之路:四面开疆,箭射王肩,为何昙花一现?

由版图说历史 2024-02-11 17:42:40

文/天启元贞

左图右史

春秋第一个起来争霸的不是齐国,而是郑国,只不过它只是一个“小霸”。

郑国立国较晚,在诸侯国中的辈份很低。前806年,周厉王将自己的小儿子姬友封于郑地,郑地即今陕西渭南华州区。此为郑国立国之始,姬友就是郑桓公。但是要注意的是,郑国的封爵是伯爵,公只是尊称。

当然,郑国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其看守关中的东大门,拱卫周都镐京。但是,郑桓公既是郑国国君又是周朝的卿士,卿士即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所以,郑桓公在周朝为官,平日里也要到镐京去上班。

既然发源于关中,那么郑国后来是怎么跑到中原去的呢?

周幽王宠幸褒姒,废长立幼,重用奸臣虢石父。郑桓公作为辅佐之臣,认为周幽王这么干早晚得出事,加上关中地近犬戎,很不安全。因此,郑桓公问计于太史伯,得到周幽王许可,早早就开始作迁国准备。

前773年,郑桓公派世子掘突东出,把国民开始往关东的河(水)济(水)之南搬迁,通过贿赂手段硬是在东虢和郐两个小国间挤出十座城邑。

郑桓公千方百计想离开关中,避开犬戎,没想到还是没躲得了。前771年,西申国侯为了给被废的女儿和外甥出气,引犬戎杀入镐京。结果,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褒姒被犬戎抢走,郑桓公也为保护周幽王战死。之后,犬戎赖在镐京不走了。

申侯一看犬戎失控,这才感觉是引狼入室。于是,他一面忽悠犬戎赶紧把财物运走,一面密向郑、晋、卫、秦四国求助。最终,郑、晋、卫、秦四国联合出兵勤王,暂时赶走了犬戎。随后,申侯的外甥姬宜臼被众人推举为新任周王,即周平王。

其中,在这次勤王行动中,郑桓公的世子掘突与秦襄公一样立下大功。因此,掘突继承了父亲的卿士职位,掘突即为郑武公。而且,申侯一眼就看中了潜力股郑武公,日后还把女儿嫁给了郑武公,史称“武姜”。

周平王继位后,镐京已经残破不堪,犬戎还时不时来侵扰。周平王越来越感觉关中不宜久留,呆在这里说不定哪一天也挂了。于是,前770年,在秦国和郑国军队的护送下,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当然,西虢国和郑国也跟随周平王一起东迁。

前769-前767年,郑武公趁乱相继灭掉了郐、东虢、鄢等三个小国,并定都新郑。之后,经过周天子的赐地和一顿武力输出,郑武公开疆拓土,占据了中原的大部核心地区,为日后郑庄公的霸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前757年,郑庄公出生。但是,郑庄公的出生和一般人不一样,是脚先出来的。所以,郑庄公的母亲武姜难产,很不待见自己的这个儿子,给其取名为“寤生”即逆着生。

三年后,小儿子叔段出生,这次是顺产。武姜很喜欢自己这个儿子。叔段长得好看,又武力过人。因此,武姜一直在给郑武公吹耳边风,希望他能够废寤生而立叔段。但郑武公坚持遵循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答应。

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年仅13岁的郑庄公继位。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依然惦记小儿子,一心想给其谋个前途。所以,武姜要求郑庄公给自己的弟弟一块封地。

一开始武姜想要庄公把制地即“虎牢关”封给叔段,但因为这个地方太重要,是郑庄公去洛邑上班的必经之地,所以郑庄公没有答应,编了一套话给搪塞过去了。武姜不肯罢休又要京城,还对庄公说:“你要是再不答应,就干脆把你弟弟赶出郑国,让他去要饭去吧”。郑庄公不厌其烦,只好答应。

郑庄公底下的大夫祭足看不下去了,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京城与新郑人口、规模相当,封给叔段,时间一长,必有后患,宜早做决断。”郑庄公无奈地说:“这有什么办法,母亲之意,何敢拒绝?”。随后又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坏事干多了,肯定没好下场。

于是,郑庄公就由着武姜和叔段这娘俩予取予求,胡作非为,先后又把鄢城和廪延封给了叔段。叔段到了京城后被人称为“京城太叔”,“太”通“大”。他秘密训练兵马,积蓄力量,时刻准备与母亲里应外合干掉郑庄公,取而代之。

前722年,郑庄公灭华国。而这个时候的京城太叔,经过近20年的准备,也已经羽翼渐丰,以京、鄢、廪延三城对郑庄公形成夹击之势。于是,太叔段与母亲里应外合,准备偷袭新郑。

别看郑庄公由着这娘俩作,但他一点也不傻。得到消息后,郑庄公说:“可以出兵了”。郑庄公命公子吕率200乘战车15,000人,攻打京城,太叔大败,逃往鄢陵。郑庄公又亲自率军攻打鄢陵,“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又逃往共国。所以,叔段又称共叔段。

至此,郑庄公平定了共叔段之乱,稳定了国内的形势。共叔段之乱究其原因是武姜的溺爱和挑唆,而且兄弟相残在春秋初期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郑庄公也是个要面子的人,于是迁怒于母亲武姜,把它发配到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然而,郑庄公也是个孝子,想到母亲生自己也不容易,随即就后悔了。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他又怕别人耻笑自己的誓言。不过,他的手下有一个机智过人的颍考叔,告诉他:“黄泉谁见过?只要挖土出来黄水不就行了吗?”

于是,颍考叔带着500人挖了一条深深的地道,在旁边修了房子,先让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住进去,然后郑庄公与母亲在地道里相见,抱头痛哭。这就是“掘地见母”或“黄泉相见”的故事。随后,郑庄公把母亲接了回去。

正当郑庄公与母亲团聚之后,不料北边的卫国杀过来了。郑国在中原蚕食周边,一顿扩张,同是姬姓封国的卫国早就看不下去了:本来我是这里的老大,你一个外来逃难的还支楞起来了,你想干嘛?

正好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一顿天花乱坠的游说,使卫国找到了讨伐郑国的借口。前722年,卫国以替共叔段报仇为由出兵占领了郑国边疆重镇廪延。

郑国要在中原地区立足和扩张,必须要面对的就是老牌诸侯卫国。郑庄公一下子就火了,心想:我还没去找你,你倒先送上门了。于是,前721年,郑庄公以周朝卿士的名义,调动了王师和南虢国的军队,又拉上了邾国,鲁国公子豫也私自带兵加入,四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卫国南境。卫国抵挡不住,立马认怂。郑庄公见卫国服软了,目的已达到,遂撤兵。

郑庄公由于长期忙于自己的家事,所以就没有到周都洛邑去上班。周平王很生气,渐渐与郑庄公疏远,开始宠信虢公忌,还打算把郑庄公卿士的职位让给虢公忌。郑庄公听说后火冒三丈,跑到洛邑去质问周平王,周平王当然不能承认。之后,周平王与郑庄公各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对方那里互换人质,以示诚意。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姬林继位。周桓王非常讨厌郑庄公,打算把郑庄公卿士的职位改任给虢公,但是又碍于郑国势大,暂时没有行动。郑庄公也想试探一下周桓王的底线,看看他又没有他爷爷周平王“懂事”。

于是,前720年夏,郑庄公派人把王畿之国温国郊外的麦子给割走了。到了秋天,郑庄公又派人把成周附近的粟(谷子)给割走了。周桓王都没有反应,郑庄公觉得自己的卿士职位可以保住了。其实,周桓王一直憋着一肚子火,但是周朝的明白人告诉他这是郑庄公请君入瓮,所以周桓王也就忍下了这口气。

就在这一年,郑国收留了宋国流亡的公子冯,正准备以此干涉送国内政,因为宋国也是郑国要打击的对象。不巧,卫国又杀过来了。

卫国发生内乱,与共叔段腥腥相惜的公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位自立。但是,州吁不得人心。于是,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又打着为共叔段报仇的幌子攻打郑国。

前719年,卫国拉上了宋、陈、蔡三国,四国联军浩浩荡荡攻入郑国,兵围新郑。郑庄公见敌军势大,坚守不出,四国无功而返。但是,州吁并不甘心。之后,宋国又拉上鲁国公子翚,当年秋,卫、宋、陈、蔡、鲁五国联军伐郑,郑国依然坚守不出。五国恼羞成怒,把新郑城外的谷子给割走了。不过,州吁也没好下场,回去不久就被大臣石碏设计给弄死了。

一连两次遭到羞辱,郑庄公非常生气,准备反击。前718年四月,郑庄公准备派兵深入卫境报复,卫国则领着南燕军队杀了过来,双方爆发了北制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郑庄公不按套路出牌,一面令祭足、原繁、泄驾率郑军主力与南燕军正面对峙,另一面派公子忽、公子突率军与制地郑军汇合并迂回到南燕军侧后。结果,南燕军败北,郑庄公教训了一下卫国。

前718年九月,宋国攻打邾国,邾国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正想找个机会伐宋,宋国攻打郑国昔日盟友,主动把借口送上门来了。于是,郑庄公又以周天子的名义带着王师与郑军兵围宋都商丘。但由于宋国人拼死抵抗,郑军只攻破了商丘的外城。

然而,这对宋国来说依然是奇耻大辱。前718年底,宋国派兵包围了郑国的长葛作为报复。郑庄公为了称霸中原,想拉拢陈国,与之修好,没想到陈国不给面子。郑庄公一怒之下带兵攻入陈国,大掠而还。

随后,郑庄公去洛邑朝见周天子。但周桓王对于郑国两次割禾之事一直耿耿于怀,拒绝接见郑庄公,郑庄公一气之下回去了。之后,周桓王又任虢公林父为右卿士,改郑庄公为左卿士,相当于分了郑庄公的权。郑庄公更加生气,从此专心于自己的国事,再也不关心周王室之事了。

前716年,郑与陈结为姻亲。前715年,在齐僖公调停下,郑与宿敌宋、卫暂时和解,但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前714年,宋殇公没有朝见周桓王,郑庄公以天子名义讨伐不臣,于前713年拉上齐、鲁两国攻宋,在菅城附近大败宋军。同年七月,不服气的宋国拉上卫、蔡攻打郑国的附庸戴国。

前712年,郑庄公以救戴为名,把戴国给灭了,并大破宋军。同年七月,郑国又联合齐、鲁两国灭了早就垂涎已久的许国,许庄公逃走,客死卫国。不过郑庄公碍于许国无罪,吃相不能太难堪,将许城一分为二,西城由郑国大夫公孙获管理,东城由许庄公的弟弟管理。

灭了许国,郑庄公非常高兴。不过,郑庄公还有一桩心事没了结——许田与祊田。许田是周天子赐给鲁国开国之君周公的一块地,作为鲁君朝见周天子的中途歇脚之地;祊田是周天子赐给郑桓公的一块地,目的是便于其伺侯周天子祭祀泰山时沐浴更衣。所以,许田与祊田成为了鲁、郑的两块飞地。但是,现在祭祀泰山已经不重要了,许田的位置对郑国却很重要。

祊田

前711年三月,郑庄公与鲁桓公见面,通过赠送玉璧与鲁国换地,鲁桓公愉快地答应了,“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至此,郑庄公成功地以祊田将许田换了回来,郑鲁双方均得近地,便与管理。

此外,前712年,周天子为了管理方便,还与郑国进行了一次换地,用十二座城邑换了郑国四座城邑。周天子虽然吃亏了,但实际上那些城邑鞭长莫及,难以管理。而对于郑国而言,这一波换地是血赚。至此,整个河内地区基本上都成郑国的地盘了。

前710年,流亡郑国的公子冯回宋国继位,是为宋庄公。公子冯对于郑国的收留之恩非常感激,所以郑、宋两国的关系终于缓和了。至此,郑国与周边的宋、鲁、卫、陈打成一片,俨然成为一方霸主。

面对如此的大好局面,郑庄公志得意满,终于可以当老大了。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高兴了,真正的老大周桓王急了:你只是我们家的客卿,谁允许你去打许国、宋国、卫国了?

周桓王早就看郑庄公不顺眼了,遂于前707年免去于郑庄公的左卿士之职。郑庄公大怒,从此不再朝觐周天子。周桓王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尊严,觉得有必要教训一下郑庄公,敲打敲打这个不听话的“马仔”。

于是,周桓王亲率王师三军,又征调了陈、蔡、卫三国军队,与郑国三军战于长葛。

这次郑庄公又不按套路作战,将步兵列于战车两侧,并且先攻打左右两翼的陈、蔡、卫军队。陈、蔡、卫三国是来打酱油的,不是来玩命的。结果可想而知,一交阵陈国军队就溃败下来,蔡、卫眼见陈军败了,也跟着跑。两翼败军裹挟着天子的中军,中军大乱,一阵混战之后,王师败北,郑军大获全胜。

周桓王亲自断后,结果让郑庄公手下的一员猛将祝聃“嗖”一箭射过去,正中王肩,王师大乱。祝聃想乘胜追击,却被郑庄公及时制止:你想干嘛?你抓住他一百次他还是周天子。这一箭的伤害其实并不大,周桓王回去后很快就好了,但是侮辱性极强。从此,周天子的颜面扫地,再也没有诸侯把他当回事了,春秋时期彻底成了礼崩乐坏的时代。

年轻的周桓王吃了老油条郑庄公的亏,天子颜面扫地,但他非常不甘心。于是,前705年,周桓王鼓动原属周王领地盟、向两城的人造反。郑庄公知道是周桓王在背后捣鬼,便联合齐、卫两国迅速平定了叛乱。果然,事后周桓王把盟、向两城的老百姓给迁走了。

前706年,郑庄公迎来称霸中原的关键一战。虽然王没有尊成,但是夷还是要攘的。当时河北北部的北戎(无终)大举进犯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公子忽率军前往迎击北戎,大破之,斩首300,并俘虏了两位戎帅。齐僖公非常高兴,打算把女儿文姜嫁给公子忽。但公子忽以配不上婉拒,其实不是配不上,而是文姜不守妇道。

但不管怎么说,此战之后郑国获得了齐国的好感,威望日盛。然而,鲁国在战后记功排座时把郑国给得罪了。齐国为了表示对参战的各国的感谢,准备赠送食物,让鲁国给负责排次序。鲁国遵循周礼,按照爵位的高低来排,这样一来,郑国立功是最大的,但是因为是伯爵国就被排在了最后。

郑庄公非常生气,决定教训一下鲁国。正好齐国也一直想教训一下鲁国,因为鲁国扶持北边的纪国来阻止齐国的扩张。于是,两国一拍即合,并拉来了卫国,于前702年攻入鲁国郎地,算是给了鲁国一个教训。

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僖公、卫宣公、宋庄公在恶曹结盟。至此,郑庄公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小霸主”。然而,当年郑庄公就去世了,一代“春秋小霸”就此落幕。随后,郑国因君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郑国的霸业也昙花一现。

郑庄公一生四面出击,打遍周边各国,将郑国的疆域扩大了一倍,一时无有敌手。但是,郑庄公的影响力很有限,只能影响中原地区的宋、卫、齐、鲁、陈、蔡等国,与后面那些能够号令天下的霸主完全不同。而且,郑庄公称霸完全靠的是蛮力,对于各国有威无德,没有能够做到像后来齐桓公那样“尊王攘夷”。

更为重要的是,郑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有着天生的地理缺陷,扩张空间有限,靠着先发优势而一时崛起,但是没有蛮戎夷狄等经验包可刷和新鲜血液的加入。等到齐、晋、楚、秦这些边缘大国相继崛起之后,郑国就处在它们尤其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必经之路,时而倒向晋国,时而倒向楚国。从此之后,春秋时期的小霸主就过上了“朝晋暮楚”的日子。

(本作者已与今日头条签约骑士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