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8日挑晓,在冀中平原河(间)肃(宁)公路雪村北,展开了一场日军合围扫荡与我军反扫荡的恶战,年仅26岁的冀中军区八分区政治委员王远音在战斗中以身殉国,为人民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王远音原名王鸿业,幼名龙文。1916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虎阳村农民家庭。幼年在五台县豆村镇读小学,1931年入太原成成中学读书。1933年夏,17岁的王远音积极参加了成成中学学生会组织的驱逐段靖校长的学生运动。1934年夏王远音被选为反对会考的学生代表,他开始寻找革命组织,阅读进步书刊,同年入三晋中学读高中。

1935年夏,王远音出席太原反对学生军训的会议,8月参加党领导的外围革命团体“社联”,从此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中国人民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和灭亡的威胁之下,全中国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王远音根据社联的指示,组织了本校学生抗日救国会,并代表本校参加了学联,到1936年王远音已成为党领导的学联的中坚人物。红军东渡黄河,学联转入秘密,王远音已是学联的负责人,学生运动的骨干。
1936年3月,山西太原发生大屠杀,反动派通缉他,王远音潜回五台,6月赴北平。10月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接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张学良的学兵队受训,并做东北军的工作。“西安事变”后,王远音离开东北军回北平。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在此危急之际,王远音接受党的指示,带领北平城里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北平西郊组织抗日武装。在王远音等同志的争取说服下,使赵同游击队接受了晋察冀军区的改编。王远音先后担任党的队委委员、队委书记。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对这支部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参加夜袭北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二道河子战斗,建立宛平根据地,进袭石景山发电厂,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王远音政治上敏感,看问题尖锐。当时,这支部队的领导人赵同是个怀有政治野心的人,党对他做了大量团结工作,始终貌合神离,暗中勾结国民党,企图将党员干部一网打尽,尔后叛变投敌。王远音对赵同的阴谋早有察觉和警惕。赵同要调亲信任警卫连连长,王远音等坚决抵制,使其阴谋未能得逞。赵叛逃时只带走了卫士亲信10余人,由于党的坚强领导,部队未受重大损失。
1938年8月,王远音调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政治部主任。1939年1月到冀中军区三分区任政治委员。对分区所属部队八路军化和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远音到冀中三分区工作时,分区部队系由人民自卫军和游击军合编组成,单纯军事观点、军阀残余和游击习气较为普遍。当时,三分区地处冀中平原,是敌伪统治的腹心地带。日军为了摊毁这块根据地,不断调集重兵进行分割、封锁、"蚕食”,斗争环境极其险恶,部队极需要建立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提高军政素质。
王远音是三分区的第一任政委,到任后,大力宣传部队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他亲自陈述主要论点,让宣传部门整理成文,印发部队广为宣传,进行教育。他十分重视支持政治机关的工作,政治部开会或讨论工作,或布置任务,他每请必到;行军宿营,经常主动深入政治部了解情况,解决疑难。对部队建设和政治工作抓得很紧,威信很高。当时三分区是敌后根据地,他能根据敌人活动规律,将每个时期的部队工作安排得很条理。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分区“抗敌剧社”每到一村唱歌、演戏,十分活跃。《前进报》宣扬军民抗日英雄事迹,鼓舞激励军民艰苦卓绝地坚持长期的敌后斗争。
王远音是知识型干部,能写能讲,精明干练,生活上平易近人,官兵关系密切,一次,司令部干部政治学习,讨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没有矛盾”。大家看法不一,争论热烈。王远音主动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为了启发同志们发言,对大家说:“我是来同你们一起学习的,工作上要严肃,有上有下各尽其职,学习可没有上下级一说,是平等的,都是学生。”爱护下级干部,指导工作具体。每次机关组织干部下部队,王远音都要亲自交待任务,不厌其烦地教给工作方法,尤其强调注意的问题,他经常向干部讲,下部队“第一不能有架子,要同部队生活打成一片,工作组的任务就是了解部队情况,帮助部队领导干部树立威信,走时要把了解到的情况如实地向部队领导干部汇报,有问题就地解决,要你们(工作组)带回情况,不带回问题”。
平时,王远音对干部战士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一次王远音问一参谋,大曹庄离深县有多少里路,参谋回答不准确。王远音当即严肃地指出:做参谋工作是首长的耳目,不仅要熟悉敌我友情况,还一定当活地图。这一来,司令部的参谋人员,除工作外,积极学习参谋业务,有时间就背地图,行军走路,互相提问,人人争当“活地图”,大大提高了机关干部的业务水平,使机关很快适应了敌后斗争环境。对有缺点的干部,王远音总是严厉批评,耐心教育,用其所长,委以重任,使干部本人感到党信任自己,心情舒畅,积极工作,很好地完成任务。

1940年8月,冀中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三分区改称八分区,王远音任八分区政治委员。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分区每次组织战役,他都积极和军事指挥员一起研究决策指挥,在指挥战争的实践中提高指挥艺术。
那时,分区机关和部队在一个村最多只能驻两三天,为了防敌合围突袭,被动挨打,有时天天转移驻地,时间都在夜间。到达宿营地后,王远音总和军事指挥员一起,首先察看地形,连夜搜集情况,分析敌情,定下或驻或走的决心,拟出作战方案,才去休息。
在战斗中,他总是拿着望远镜到前沿去指挥。频繁的野战生活,使王远音由青年学生变为革命军人,进而成长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日军为了摊毁八分区这块根据地,不断抽集重兵进行分割、封锁、围攻、扫荡,尤其是子牙河以东的青县、沧县、交河、建国(已撤销)和平大路以东之河间、大城、文安等县。成了日军蚕食进攻的重点地区。
根据上级指示,王远音和军事指挥员一起,具体组织分区所属部队,在地方武装紧密配合下,发起了任(丘)河(间)大(城)战役(也称青纱帐战役),在任丘、河间、文安、青县等广大地区向敌展开进攻,端岗楼,拔据点,恢复被敌人“蚕食”的地区,粉碎了敌人企图摧毁这块根据地的阴谋。以后又组织指挥分区部队开展了青(县)大(城)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使这块无险可据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于敌后。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
王远音身为分区政治委员,参加地委领导,十分关心地方建设,关心人民群众,注意人民群众,注意团结地方干部,特别在我军发起战役或进行战斗时,他主动邀请地方干部开会,协调关系,进行总体战。

针对日军的“蚕食”进攻。根据上级指示,我军采取了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的方针。分区先后组织派出了任河大支队、青建交支队、清河支队,津浦支队(后改为津南支队)各县先后组建起县大队,各区组织区小队。这些部队深入敌占区,在县大队、区小队和村民兵的紧密配合下,歼灭日军,打击汉奸,建立地方政权,宣传我党我军抗日主张,发展人民武装,对开辟新区,坚持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次,部队在敌一据点附近的村内设伏,一举歼灭了据点的大部日军,取得了在敌碉堡群中作战的首次胜利。日军进行报复杀害该村30多名无辜群众,全村房屋被烧光。王远音亲自总结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和经验教训,指出:我军今后尽量不在村中设伏作战,以免群众遭受损失。(这次战斗指百团大战期间的李虎村伏击,和日军制造的李虎村惨案,魏江涛注)
分区部队在战斗中有缴获时,都能照顾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一次,战斗缴获的战利品有数十匹军马,尽管分区部队十分需要,但由于敌人实行三光政策,群众牲畜农具奇缺,王远音当即命令将这批军马无偿送给当地群众,发展生产。
日军为把华北变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纠集重兵,从1942年5月1日开始,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首先由外向内逐步向我中心地区八分区压缩,扫荡重点是“饶武献”地区,想找我主力决战,妄图将我军主力一举歼灭。王远音与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地委领导认真研究,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区党委关于反扫荡时指示,布置分区反扫荡的军事、政治工作,精简机关人员,并按分区所属三个地区队(任河大、青建交、饶武献)分配机关干部下部队,与各部队一起活动。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力量,王远音和司令员常德善率主力二十三团跳出中心区,到外线寻机作战。从4月底到6月初,一直转战活动在子牙河以东地区。尽管环境残酷,王远音不离开中心地区,总想离中心区近些,能多坚持一天就多坚持一天,多收拢带走一些地方干部和部队伤病人员,坚持反扫荡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6月初,王远音和常德善司令员率领分区机关和二十三团二营,转移到河间、献县、建国三县结合部沙河桥以南地区,接着又隐蔽地转移到献县商家林。王远音和常德善司令员一起分析敌情,研究部队行动计划。
6月7日晚上,王远音和常德善司令员把侦察员叫回司令部,汇报了河间、献县、肃宁等地的敌情,判断分区机关已被发现,敌人可能合围。于是分区机关部队继续向西转移,拂晓前到达河(间)肃(宁)公路南之顶汪、雪村宿营。
当时的部署是:日军合围路南,部队就跳到路北向外转移;如敌合围路北,部队即在路南待机歼敌。6月8日凌晨4点多钟,天刚发亮,肃宁方向出动的敌人进至雪村,与我军遭遇。战斗打响,肃宁、河间、献县臧桥和饶阳等四面点碉之敌蜂拥而至。王远音当即指挥机关部队从雪村向路北突围。由于地形开阔,无处隐蔽,无险可据,日军的骑兵和车子队从两侧迁回拦击,常德善司令员被敌机枪击中头部壮烈牺牲。王远音腿负重伤以身殉国。
雪村战斗,使八分区受到了重大损失,但全区军民的抗日烈火越烧越旺,在党的领导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终于击败了日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年轻负胆气,慷慨志犹存,王远音永远活在全区军民心里!
沧州军分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陈振华何焕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