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潍中】做一位不负平生的教育“先生”

潍坊城 2021-04-18 20:19:53

做一位不负平生的教育“先生”

范仲淹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道出了东汉师者严光的高风亮节、高古静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更是对新时代从教者的新期待。“先生”,既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为,还是一尊标志。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始终把“先生”二字谨记心中,以“先生”之风治学、育人,以“先生”之实励志、修身,以“先生”之行示范、行道。

何为“先生”?中信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先生》。此书对“先生”二字的含义作了如下概括:要少做专家,多做杂家,力求在各个领域都是专家;不只追求职称,更擅长个性教学法;不但有知识,更有情趣;不但有性格,更有人格和品格;坚持教学相长,倾力爱护学生;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学者风范;虽学贯中西,但更想服务祖国和人民;既热心时政,更能为国为民担当,一共七项。笔者认为,这七项标准,基本涵盖了一位有情怀、有追求、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境界和素养,也应该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日常教书育人的心态和镜鉴。

做专家更要做杂家。这特别契合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仅仅追求做本学科的行家,而且要融会贯通,在整个行业领域内把握最前沿的动态,探求背后的普遍规律。能够立足本学科,在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以及良好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审美与人文意识培养等各个方面,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要有相对超脱的个性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能把精力仅仅放在职称、荣誉等“外在标签”的追求上,得之不为喜,失之无以忧。要独守心中一份信仰,刻苦磨砺专业素养,以博大学识征服学生,赢得尊重;信守“独立其精神,自由之思想”,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成就非凡魅力,找到从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做有滋有味的教育。教育教学涉及千家万户,纵有千头万绪,也要条理井然,淡泊从容。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贯彻上级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决不僵化、不照搬,想问题、办事情遵循规律,管理和教学贴近实际、灵活多样。教学工作之余,培养更多爱好,志趣高雅,或高朋满座,或品书论画,或郊游踏青,工作、生活样样潇洒,气象万千。

有坚守正直的从业品质。不为私利所动,不唯上级是从,不执既有之事。只有不被蝇头小利所惑,心中才有光明的大境界,方可立身高远。凭一颗良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个人好恶评论学生,用正直善良的品格感染、熏陶学生,不问异同,唯其求是。无论是“守拙浙大气象”的竺可桢,还是坚持“容忍比自由还重要”的胡适,都是一种正直品格的展现,都值得我们赞誉和向往。

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卓越。当好“先生”,最好的回报便是有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学生,正所谓“桃李满天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与学生平等相处;急学生所急,把问题当课题;不回避矛盾,不忽略后进学生。对学生的困难、困扰,尽心尽力排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久而久之,自会赢得尊重,换来辛苦之后的甘甜和清新。

有强烈的时代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做一位教书育人的“大先生”,首先需要大担当,要主动融入社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学校不僵化封闭,不关门办学,不把学校和课堂当作“象牙塔”,主动接收社会最新信息,始终与社会一起变革、发展。教师热切关注国家命运,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通过教学、发表文章和参与公众事务,进而影响社会,成为治学、爱国、改造社会的“先生”。

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样态无国界,只要有益于学生成长的,都应积极吸收学习。对于美国教育怎么样,日本是怎么做的,西欧学校和课堂如何,国外、国内的优劣短长,我们应一切尽在胸中。诸如民国讲坛,胡适作为留美博士备受重用,辜鸿铭拖着辫子上课照样人满为患。1918年,北京大学的90名教授,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大家均以为常态。这种宽容的学界心态值得当下借鉴。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身处管理岗位,还是身为一线教师,无论小有名气,还是初涉讲坛,都应在心里存有做“先生”的想法,并以此为努力方向。惟其如此,才能在平凡的教育生涯中,绘就一个大写的自我,活出一份自如和精彩。与教育同行、与学生同在,“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作者:井光进(潍坊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潍坊中学党委书记)

0 阅读:4

潍坊城

简介:潍坊城每天带给您最新鲜的潍坊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