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嘉庆(1760—1820年)朝起,国势渐衰。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

清嘉庆 青花梵文八宝勾莲高足瓷盏
胎釉
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

清嘉庆 青花八吉祥纹花觚
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清嘉庆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罐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开始出现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小花瓶
嘉庆官窑青花的釉面光润闪青,细腻润滑,器物足根呈尖状。釉汁有逐渐稀薄的趋势,也有釉色厚润,状青如玉的。大器、粗器釉面有“荞麦地”以及“波浪釉”现象。

清嘉庆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局部
民窑为了降低成本,不注意施釉的质量,釉面多出现“波浪釉”。由于釉汁稀薄,火候不均,釉面气泡多,破泡后形成的粗糙“橘皮纹”现象严重。釉色有青白和浆白两种,有的青白釉器物上见流痕,浆白釉多见爆釉现象。

清嘉庆 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螭耳尊 局部
另外,在嘉道时期,还有一种豆青釉堆粉青花,烧制是先在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一层白粉。再在白粉上绘以花纹图案,然后施以豆青釉入窑烧制而成,青花下面的白粉起到衬托青花的作用,使青花色料与豆青釉面色调对比明显,同时堆粉青花的花纹凸起,增强了花纹的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见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继续烧制,到了嘉庆、道光时更加盛行,烧制得更为成功。嘉庆时的堆粉青花施粉比较厚,比较白,立体感强。

清嘉庆 豆青釉堆粉青花瓷瓶
青料
嘉庆青花瓷器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呈色大多深蓝,浓艳而略有晕散。也有浅淡闪灰或稍微鲜亮的,呈色比较稳定,少有晕散,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所占数量不多。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嘉庆后期,有的青花瓷器的青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总的特点是出现浑蓝,呈色飘浮刺目。

清嘉庆 青花花卉五谷丰登油灯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品种要少得多。
造型
嘉庆青花瓷器型比乾隆朝要少得多,品种也有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品物较多,瓶罐类大件器物相对减少。整体看,嘉庆青花的造型线条不太柔和,略显笨拙,轻巧程度不如雍正青花,工艺上不如乾隆青花,尽管有些精美器物风格上与乾隆青花相差无几,但精细程度还是不够,缺乏精雕细琢。而嘉庆民窑青花就更显粗糙了。

清嘉庆 青花暗八仙纹墩式碗
嘉庆青花瓷器上的耳系一般非常工整、方正,见棱见角的牌形耳好似古代的玉牌一样,器物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尤其是民窑器。双狮耳发展到嘉庆时,上头大下面小,模印清晰。一般讲,器物上的耳饰越清晰其年代越早。另外,嘉庆时出现的帽筒,形体比较高大,有的器身还有镂空装饰,其镂空规矩,棱角分明。

清嘉庆 青花龙凤纹双螭耳瓶 局部
纹饰
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嘉庆青花瓷器所绘图案层次很少,一般仅二三层,因此整体感较平淡,立体感亦较差。不过嘉庆早期青花瓷,纹饰相当精细,基本与乾隆瓷相似。

另外,在雍正、乾隆时期盛行的用点染、渲染方法仿制宣德器物的方法在这时比较少见,主要还是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的做法,大多数纹饰属于图案式规矩的花纹。

清嘉庆 青花海水九龙葫芦瓶
款识
这一时期,纪年款的格式、种类都较前期规矩、单纯,且后代的仿制品很少。嘉庆初年至嘉庆四年仍旧使用乾隆时的红彩写款,有些瓷器依旧署乾隆朝款识,直至乾隆皇帝驾崩。

清嘉庆 青花缠枝莲纹盘
早期官窑多写青花“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个别的也有“嘉庆年制”四字图章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嘉庆时年款楷、篆并用,但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字体工整,结构谨严,多用青花书写。此时新出现了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因其篆书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名“印章款”。

民窑器物多数没有款识,偶尔见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和“嘉庆年制”四字楷书款。这时的民窑款识,有一些潦草的篆书款,一般者缺笔少画,甚至有的达到不可辨识的程度,图记款也较流行,在器物的底部常画“蝠”的图案,另外还有一些吉祥款、赞颂款、斋堂款。

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以后者居多。堂名款较乾隆时期为少,一般在文具、餐具、祭祀器物上题写堂名款较为盛行,如:“嘉阴堂制”、“庆宜堂制”、“彩秀堂制”、“种芝堂制”、“寿颐堂”、“懋勤殿”等。吉言款有“福海珍藏”、“爱莲珍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