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6日,伊朗南部阿巴斯港的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发生爆炸,造成25人死亡、1139人受伤、6人失踪,震惊国际社会。这座伊朗最重要的集装箱码头,处理全国近80%的集装箱装卸任务,却在一场精准而诡异的爆炸中遭受重创。事件背后疑云重重,精准的打击手法令人怀疑外部势力渗透,甚至可能是一场“定点清除”行动,暴露伊朗国家安全体系的脆弱。
爆炸发生在港口核心区域,摧毁关键能源设施与运输节点。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截至4月27日,消防人员已控制大部分火势,但仍在扑灭余火。伊朗政府发言人法蒂玛·穆哈杰拉尼表示,爆炸可能涉及“存放在港口的、可能装有化学品的集装箱”,但在火势扑灭前,很难准确判断原因。伊朗海关总署则称,爆炸可能与“港口储存的危险品和化学材料”有关,具体细节尚未披露。
爆炸现场出现淡红色烟雾,类似2020年黎巴嫩贝鲁特硝酸铵爆炸事件,引发外界对化学品储存不当的猜测。社交媒体视频显示,爆炸前港口冒出橙色烟雾,进一步指向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伊朗危机管理组织发言人侯赛因·扎法里透露,爆炸原因可能与集装箱内化学品储存不当有关,危机管理组织此前曾警告港口存在安全隐患。
英国海事安全公司分析称,爆炸可能由不当处理导弹燃料相关化学品引发。据其报告,3月一艘悬挂伊朗国旗的船只在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卸载了一批高氯酸钠,这种化学品主要用于制造高氯酸铵,是导弹固体推进剂的关键成分。英国人认为,起火的集装箱可能装有这些化学品,因操作不当导致火灾和爆炸。《金融时报》今年1月曾报道,伊朗进口超过1000吨高氯酸钠,足以生产960吨高氯酸铵,为260枚中程导弹提供燃料。
然而,伊朗官方尚未承认接收此类货物,其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也未回应美媒置评请求。若Ambrey分析属实,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如此敏感的化学品未被及时运离港口,而是滞留在高风险区域?这不禁让人怀疑港口管理是否存在严重漏洞,甚至可能涉及内外勾结。
爆炸的精准性令人瞠目:监控系统“恰好”失灵,安保反应迟缓,情报预警全无。如此高水平的行动,需要对港口运作、物资布局乃至伊朗内部安全体系有深入了解。分析人士指出,这场爆炸堪称“外科手术式打击”,几乎不可能仅靠外部力量完成,伊朗内部可能已被渗透成“筛子”。近年来,伊朗在地缘政治中的强硬姿态使其成为多方博弈的焦点,某些势力可能通过此事件削弱其战略能力。
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23日曾表示,安全部门因过去发生的破坏和暗杀行动而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尽管官方未将此次爆炸定性为袭击,但其离奇之处与此前针对伊朗核设施、军工企业的精准破坏行动如出一辙。爆炸发生时,伊朗正与美国在阿曼进行第三轮伊核问题间接谈判,时机敏感,更增添阴谋论色彩。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已指示内政部全力救助伤员、控制局势,并加快港口重建。内政部长伊斯坎德尔·莫梅尼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爆炸原因及损失。沙希德拉贾伊港口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石油运输的关键通道,伊朗确认爆炸未波及附近石油设施,但港口运营受重创,对其经济和战略地位构成威胁。
此次爆炸不仅暴露伊朗港口管理的混乱,更揭示其国家安全防线的脆弱。敏感化学品长期滞留、预警机制失灵、安保形同虚设,无一不指向系统性问题。在全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伊朗若不能迅速补强安全漏洞,类似“离奇”事件恐将接踵而至。这场爆炸不仅是物理上的摧毁,更是对伊朗国家安全的一次深刻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