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宋仁宗一朝起,孔子嫡系后裔所获封爵确定为“衍圣公”,且享有世袭罔替这一殊遇。及至明清时代,基于政治架构的考量与文化尊崇的需求,“衍圣公”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与提升,被置于“文官之首”这一显要的政治层级,在官僚体系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以孔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言,为其后人封赐世袭罔替的衍圣公爵位,当为众望所归之举,实难有人对此持有异议。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孟子与孔子同列圣人之位,在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仅逊于孔子。但在历代王朝统治时期,为何统治者并未赐予孟子后裔相应爵位?就孟子的影响力与贡献程度而言,赐予侯爵、伯爵之类的爵位,理应是恰如其分、名副其实的。
从政治逻辑而言,帝王对人物的推崇,必定基于契合自身政治利益的考量。孔、孟后裔境遇呈现显著差异,其根源在于二者思想主张的分野。
【孔子的思想主张】
御史虽未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探究,然于其基本架构,亦有所知。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旨在为统治阶层服务,其精髓可凝练为“仁”与“礼”。
在春秋时期,鲁国深受周礼宗法制度的浸染。彼时,鲁国国势渐趋衰落,社会呈现出“王道式微、礼义沦丧、政权旁落、风俗各异”的景象。具体而言,“君不具君之威、臣失臣之节、父缺父之范、子无子之孝”成为这一特定时代的显著特征。
孔子为构建一套卓有成效的统治架构,主张统治者秉持“为政以德”的理念,即凭借道德力量施行治理;同时倡导臣民以真诚、宽厚的态度与人交往,以此作为社会行为的准则。
孔子于着重阐扬“仁”之理念的进程中,亦倡导构建一种新型社会秩序——“礼治”。从现代视角剖析,“礼治”的核心要义为社会秩序与阶层等级的规范设定。此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所谋划,盖因于“礼治”框架的规制下,君臣之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等级差异,一条明晰且不可僭越的界限得以确立,成为难以跨越的屏障。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历代帝王普遍对仁政理念持有接纳态度。即便其间不乏昏聩之君,然而,孔子所倡导的仁政学说,并未对帝王的权益造成任何损害,亦未对皇权统治构成实质性威胁。
“礼治”概念的广泛传播,对皇权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礼治”的规训,将背离君主权威、心存谋逆之意者,明确界定为“乱臣贼子”。在此种理念下,此类人等被置于正义对立面,人人皆可视其为讨伐对象,这无疑极大地强化了皇权统治的正当性与稳固性。
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审视,孔子的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契合统治阶层的利益诉求,俨然成为倡导皇权尊崇观念的重要代表。自西汉以降,基于其政治思想与封建统治需求的高度适配性,孔子遂备受历代帝王的推崇与礼遇。
自汉高祖刘邦肇始,孔子后裔获封“奉祀君”这一世袭爵位。伴随历史演进,孔子地位持续攀升,与之相应,其后裔爵位亦逐步进阶,封号屡经更迭。迨至宋仁宗时期,最终将孔子后裔爵位确定为“衍圣公”。
“衍圣公”这一称谓,虽具尊崇之感,然于宋代,其品级实非显要,仅列八品之位。至元代,衍圣公的品级擢升至三品。迨至明清时期,衍圣公与异姓公爵地位等同,官居一品正职,且被确立为文官之首,在官僚体系中占据显著地位。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之思想,其核心要义为仁、义、善。与孔子思想的形成路径有所差异,孟子凭借对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治国实践的深入洞察与提炼,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孟子倡导的“仁政”理念,究其实质,乃是劝诫封建统治阶层的最高执政者,需践行“施仁政以安邦,行王道而治国”之方针。此理念强调,统治者应秉持如父母抚育子女般的情怀,对天下黎民予以悉心照拂与关怀,视百姓为己出,以彰显其统治的仁爱与宽厚。
相较于孔子所倡导的“仁”,孟子的“仁”理念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亲民倾向。孟子从民众视角出发,为君主构建了一套系统且规范的治理制度。
倡导最高统治者秉持爱民之心,广施仁政,此乃契合人性基本道德准则之举,实非苛求。
然而,孟子于《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所阐述的理念,包含了部分于封建最高统治者而言颇具挑战性的要素。他明确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观点将民众的地位置于皇权之上,这一理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封建统治阶层所秉持的传统观念存在显著差异。
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审视,诸多贤明君主的确秉持着类似理念,并以此为准则严于律己。然而,并非所有帝王皆具唐太宗那般的开阔胸襟与容人雅量。孟子的相关言论,在本质上对皇权的至高威严构成了挑战。这种挑战在封建统治的历史语境中,凸显出理想政治理念与现实皇权统治之间存在的深刻张力。
若言最高统治者对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观点,尚可秉持一定程度的包容态度;然孟子于《梁惠王下》所云“君主若有重大过失,臣下应予以劝谏,倘若劝谏无果,则可变更其君位”之论,无疑犯下了严重的“政治失当”。此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似有鼓动民众反抗之举,与传统封建统治秩序相悖。
大抵诸多帝王若闻此言论,内心皆会萌生不悦之情。然此种不悦却难以排遣,盖因孟子之语契合事理。倘若公然予以反对,便极有可能被冠以“不遵圣人之言”的名号。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朝臣于向帝王进谏之际,常以孟子的思想学说作为有力论据。此情形之下,帝王往往陷入有口难辩之境地。由此观之,不难推断,历代君主从本质上而言,对孟子其人及其思想抱持着相当程度的偏见。
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其展现出极为典型的行为模式。当他阅览到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子章句时,瞬间龙颜大怒,当即宣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基于此激愤之情,朱元璋旋即颁令,将孟子从文庙之中剔除。
在封建统治体系中,最高统治者对孟子抱持的偏见,于政治待遇层面,与孔子所获形成了显著反差。回溯逾千年的封建历史进程,孟子的嫡系后裔在政治领域,并未获取与之身份相称的权益与福祉。
明景泰二年,即公元1451年,官方正式授予孟子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职位,该职位主要负责主持祭祀相关事宜。自彼时起,孟氏后裔开始承继此世袭官职,这一传承制度在后续朝代持续推行,直至清代仍未中断。
在清代官制体系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颇具研究价值。此官职与爵位并无关联,于翰林院内,属品级较低的职官范畴,官秩为正八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衍圣公,两者地位差异显著,不啻云泥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