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岁月几多情壶壶都印我的心

船山渌水 2025-04-16 10:43:27

几多岁月几多情  壶壶都印我的心

文/原铁五师 王新明

“包壶”(六十年代家用茶壶)

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好”的歌声响彻广大农村。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大家齐心协力,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那时,我们老家男女老少几乎都出集体工。出集体工多者得到的工分就多,年底粮食分红就多些,填饱肚子的希望就大些。记得我上初中,上高中的时候,星期天就得跟父亲去生产队出集体工。特别是双抢(抢种抢收)的时候,正是夏天十分炎热的七八月间。一早出门时,父亲总是提醒我,戴上篾织尖斗笠,带上一“包壶”茶。母亲总在晚上就泡上一壶老木叶茶,我们就提着一壶浓茶去出工。当时男女老少齐上阵,插田扮禾修水库,样样农活都干。那体力劳动的强度,那汗水湿的连裤衩子都向下滴汗水,破烂的衬衣上有一层汗湿盐霜。

每当“二茶”(大约上午十点左右)时节。大家就坐在田埂上,也顾不得洗手 ,也没有那么讲究,提起“包壶”,口含壶嘴,就咕噜咕噜喝茶水,大家轮流饮茶,用来解渴降温。一“包壶”茶不够喝时,还得赶紧回家再添上一壶。这种粗糙的古老的“包壶”,伴随着我们每家每户到七十年代末期。当时不可能有饮料、牛奶,解渴的方法,要不就是用“包壶”泡老木叶(老茶叶)茶,要不就是在水井里直接喝凉水。我对这种老“包壶”的记忆特别深刻。深深印在脑海里。

(掉了漆的军用水壶)

1972年底, 我应征入伍。五十三年前,我背起背包扛起枪,肩膀上挎着军绿色军用水壶。军用水壶左肩右协,一个军用皮带把它扎在腰带下面的裤胯上。从此军用水壶就伴随着我的军旅生涯。记得新兵从湖南到四川德昌,闷罐车一路咣当咣当,运送新兵的闷罐车无水无电无厕所。每当我们的军列停靠到兵站。新兵连长、班长,赶紧告诉我们新兵战友兄弟,到兵站吃饭时,一定要把军用水壶带着到兵站,去保温桶里把水灌上。行军途中喝水、吃干粮,军用水壶派上了用途。到达四川德昌新兵连后。三个月新兵训练,天天操兵练马,汗水哗哗哗流淌 ,军用水壶放在练兵场上。一旦休息的军号吹响,我们急不可待打开军用水壶盖子,仰着脖子,水哗啦啦咕嘟嘟进入肚肠。顾不得水热还是水凉。当我们新兵进入老连队,军用水壶挂在大通铺的上方。一条线一般高一样绿。整齐划一象“手雷”一样。每当吃早餐的军号响,战友们先进锅炉房,军用水壶灌满开水打开盖凉一凉。上午 ,下午,机械司机战友们在施工工地忙。为攀钢建设贡献铁道兵力量。最难忘军用水壶跟随我们进新疆修建南疆铁路。

我们依然坐着闷罐车,奔赴戈壁沙滩,走秦岭走河西去新疆,七天七夜大都是吃干粮,喝一口军用水壶的水,吃一口压缩饼干,军用水壶真成了生命源泉。新疆吐鲁番是南疆铁路第一站,茫茫戈壁一望无垠,看起来十分荒凉,气候恶劣全年干旱无雨 。用水特别紧张,带着军用水壶去施工。夏天高温达到40℃以上,

施工现场车来车往,灰尘遍地,还有那毒辣辣的太阳,驾驶室里战友们如进桑拿房,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淌。口渴得唇裂嗓子痒,恨不得一口气把军用水壶里水喝光。因为没有水,因为喝水用车去远方拉(运),一壶水喝一天

润润嗓子慢慢咽。当时我在机械一连当文书和通讯员一起去送水,绿色保温大水桶装着水,用轱辘车运送到施工现场。司机兄弟停下车,把军用水壶递下,我和通讯员用水瓢灌满军用水壶。又递给机械汽车司机。司机战友还回了一个双手沾满油污的军礼!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高档茶壶茶具(退休后的日子)

当兵入伍到现在半个多世纪,在部队,在中铁建工作几十年,南征北战,南来北往,足迹踏遍铁路建设工地、施工现场。献了青春,作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十年前光荣退休。退休后除了协助做家务带孙辈外。还努力耕耘写作天地。把部队和中铁建的人和事,把社会的新风气、正能量写出来。除了这些业余爱好外 ,还特别喜欢喝茶。现在国强民富。喝茶的茶壶也就上了档次,紫砂壶、高档茶壶茶具进入各家各户。泡一壶龙井,泡一壶青茶,泡一壶红枣、菊花、枸杞等养生茶,会会战友、会会同学、会会朋友。聊聊天,叙叙旧,回忆回忆往事,很是惬意。

看到各种各样的茶壶,回味无穷,真是:几多岁月几多情,壶壶都印我的心。

【责编 杨春林】

2025.4.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