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为什么变淡了?

白玉蝉 2024-12-24 10:43:38

又要在北方寒冷的空气中迎来春节了,不知从何时起,时间被按了加速键,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2025年,多么陌生的数字,在80,90年代的科幻电影和小说中这可是标准的开头“2025年,地球资源枯竭........”

最近这几年,过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因为我的爷爷奶奶都健在,所以这么多年都是在爷爷家过年,父母自不必说,亲戚们也都会在爷爷家相聚,对于家里的长辈我是非常尊敬的,可除了尊敬也没有什么太多感情了,平辈的哥哥姐姐,我们年龄差不多,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比我大个两三岁,我们上学时的寒暑假,基本都是一起在爷爷家度过的,应该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可我竟然也有了一种陌生感,疏离感。现在感觉与亲戚相聚的激动程度,还不如朋友之间相聚。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我认为以前人们的生活,社交都是在一个村子里,最远也就是邻村,互相之间见面的频率高,自然就能保持一个非常熟络的状态,但现在的人居住范围广,亲戚之间住得远,工作又忙,除了家族里的红白喜事,也就过年能见上一面,见面的频率降低了,自然也就有陌生感了,手机是永远替代不了见面的。而且这个问题是不可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亲戚之间的疏离与走动频率的降低这个事实,一代人会比一代人更严重。

年味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春晚节目质量的严重下滑,想想早些年的春晚,每个小品都有各自要表达的意思,有的是结合社会热点讽刺社会现实,有的是纯粹的抖包袱只为博大家一笑,更不用说小品之王赵本山了,每次过年,等春晚演的差不多了,家里的长辈们(女性居多)就开始包饺子了,包的时候还不忘喊上一句“赵本山出来了叫我们啊!”。现在的节目呢?想讽刺社会现实又不敢太深入,想抖个包袱,结尾还得拔高,一定要升华到“伟大,光荣,正确”的高度上去,把节目搞得既不好笑,逻辑上又常常充满硬伤。我想,如果不给思想松绑,精神松绑,春晚的小品质量只会一年不如一年。

我所在的城市近些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也是导致没有年味的重要因素,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固然有很多糟粕,但是燃放爆竹可不算糟粕吧,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年三十儿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捂着耳朵看天上各种各样的烟花,有的就是一个闪光,有的能爆出一个形象,不过我还是喜欢把鞭炮拆成一个个小炮仗玩,因为这样能延长一挂鞭炮玩儿的时间。有时也会跟哥哥姐姐一起去冰面上拿二踢脚炸冰玩,二踢脚这个炮仗的特性是先从一个炮仗里炸出一个小炮仗,然后小炮仗飞上天炸掉,我们的玩法是先在冰面上凿一个窟窿,把二踢脚倒着插里边,这样第一个炮仗炸了的冲击力,就会把第二个炮仗推入冰面之下,如果冰面比较薄,第二个炮仗爆炸的威力就能把冰面掀起来,如果冰面较厚,就会听见一声闷响,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有意思。禁放爆竹,美其名曰是为了环保,我想这么集中的,大量的燃放烟花爆竹一年也就是这一次,除了辛苦环卫工人外,对环境的影响也大不到哪去,与其抓着烟花不放,不如去好好治理一下高污染的化工厂,火电厂等,来的实在。

中国人自古对吃非常重视,过年的饭食更是丰盛的不能再丰盛,说不上“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也得是除了保护动物,该有的都有了,过年的饭食也是组成年味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的人问题不在于吃不到东西,而在于平常吃的就已经很丰盛了,想吃某样东西,谁会等到过年吃?现在,立刻,马上就要吃到,连明天都等不到,既然过年吃的跟平常吃的差不多,那还有谁会对过年的吃食抱着很大的期待呢?我有一个想法是,临过年的前俩月每天吃斋,清水煮白菜,这样既能减减肥,也能对年夜饭有一个期待的态度,不过,因为我太馋了,这个想法一直没能实现。

还有一点不仅仅是关于年味儿的问题,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生活节奏及其快,各种短视频,新闻,以大量,快速的方式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这样儿没有提高我们对于事情的敏感性,反而让我们变得麻木,迟钝,有人说“现在互联网发达了,看见什么事儿都不新鲜。”,确实不新鲜,是,你可以对发生的事儿不大惊小怪,但是不代表你要消灭你的好奇心,对任何事都没有敏感性,那跟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不管外界因素如何变化,永远在心中为你的好奇,童趣留出一席之地,才是对抗年味儿变淡的良方。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