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金岭 文 往事萦怀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坝上降水比往年总体丰沛许多。干涸了十多年的安固里淖,重又焕发出碧波荡漾的生命活力;干涸了几十年的西大淖,也再次蓄满湖水,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波光粼粼。许多钟爱坝上户外旅游的朋友,纷纷前往西大淖观光打卡。他们沿着淖中小路,俯仰天地景色,感受坝上内陆湖泊的开阔与无垠。戏称开启坝上“看海”模式。一时间,去张北“看海”的舆论冲上热搜。“西大淖”,这个消失了几十年的坝上湖泊,破天荒引来海量人群的普遍关注。
说起西大淖,或许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人们并不知道它有多少故事,只知道这里有个村子叫西大淖。其实,西大淖作为一处坝上地区比较大的湖泊,史书中还是颇有些记载的。并且从记载的时间上来看,这处内陆湖泊的出现,应该是远远早于这个村子的历史。另外,在西大淖西南,还有个叫“黑城子”的村子,村子北边,也就是在西大淖的西南岸边,有一处谁也说不清年代的古城废墟,废墟遗址规模很大,官方将其命名为“黑城子遗址”。西大淖和黑城子遗址相守相望,已然说不清它们经历了多少岁月的变迁。万幸的是,这里迄今还能残留下一点点古迹,供后人探寻与冥想。

笔者从2014至2024近十年的时间里,多次走访、踏查黑城子遗址以及周边村落,也曾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以期弄明白这里的历史过往。
2014年,首次在黑城子村内,见到一个直径90厘米的黑色石质的巨大柱础;2021年和尹自先老师考察了黑城子南侧三宝营盘一带的大梁庄、小梁庄、义哈德、五福堂等村落以及周边地望;2024年夏天,和张北长城专家胡明老师再次踏查黑城子遗址,捡到了大量隐约可见的绿色和黄色的琉璃瓦残片。根据胡明老师所著《元中都》(解放军出版社,2012)记载,“黑城子面积840乘500平方米”,初步确定了黑城子遗址的大致范围(如图所示)。

据1934年版的《张北县志》记载,“炭山,在辽代炭山之名最盛,按三厅志,炭山在兴和故城东北,辽时清暑之地”,“又考,天祐七年,辽太祖三年,辽筑羊城于炭山,以通市易。”“北羊城,《辽史本纪》太祖三年筑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又《食货志》记载,“国初(辽代初年),于西北招讨司之燕子城、北羊城之间,常置榷场,以易北方畜牧。”“双城榷场,在县城北三十里,西大淖南黑城之地方。”按《口北三厅志》之《中堂事纪》(元代王恽1227-1304编著)云,“距黑崖(疑似大境门以北的山崖)之北一百里,抵榷场。盖金(此处疑似应为辽初)初南北互市之所也。是夜露宿双城。考双城榷场在燕子城、北羊城之间,今查,西大淖南,有土人呼为黑城子者,即在二城之间,遗址形迹可辨,与淖尔距离相近,水草丰富,为互市之所,尚近情理。”

这段史料,向我们隐约透露了一个重要历史信息,那就是辽代初期,在今天张北黑城子一带曾经建立过一处古城,叫做羊城。主要负责管理牲畜买卖。具体的榷场(也就是牲畜交易市场)位置,应该就在羊城南边。因为榷场位于燕子城(今张北)和羊城(疑似在黑城子村北古城遗址一带)之间,所以又叫双城榷场。
据1934年民国版《张北县志》《淖儿》篇记载,“东西大淖儿,在县城北三十里,白城子东十里,有淖儿一处,在此淖儿东三里许,有相连之淖儿一处,长约三里,长约十丈,名为东大淖儿。此二淖现不出盐,仍有碱性,将来出盐与否尚未可知。查此淖儿在金时为伊克淖,在元时为怀秃淖,每遇大雨施行时,两岸之地,一片汪洋,均成泽国,必须此淖水满四溢,始可由石顶河流入鸳鸯泺。”

此段史料意思是说,在张北县城以北约三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大水淖,东边与之相连的,还有个淖,叫东大淖。言外之意,此淖就应该是西大淖无疑。而西大淖在金代的时候,叫伊克淖,在元代的时候叫怀秃淖。每逢雨季,两个淖里的水就会水满四溢,顺着石顶河(今名黑水河)流到鸳鸯泺(今安固里淖)里。
另据乾隆23年版《口北三厅志》记载,“大水泺,新河口外白城子东,兴和城北。土人呼为伊克淖,水与安固里淖相通。伊克,华言大淖,华言水泺也。《元史本纪》太祖南伐金,破定薛于野狐岭,取大水淖、丰利等县。《周伯琦扈从北巡后纪》云,自上都三日,至察汗淖,由此转西,至怀秃淖,尤汉言后海也。曰平陀儿、曰石顶河,土人名为鸳鸯泺。国语名其地捺钵曰遮里哈喇捺钵,尤言华言远望则黑也。自是而西,则属兴和路矣云云。是怀秃淖与鸳鸯泺相近,其云石顶河,土人呼为鸳鸯泺者,殆谓大水泺与鸳鸯泺中间相通之河也。又案《皇舆图》(清代康熙年间地图)喀喇火屯,地在伊克淖之侧,喀喇,今国言黑色。然则元时所称怀秃淖,殆亦此泺之谓欤?”

此段史料大意是说,大水淖就是伊克淖,和安固里相通,元代的怀秃淖疑似就是它。在它旁边有个捺钵(皇家行宫),叫遮里哈喇捺钵,蒙语哈喇,即黑色的意思。《皇舆图》(康熙年间的地图)里记载,在伊克淖之侧,有个叫喀喇火屯(蒙语,黑色的城)的地方。所指应为上文所言遮里哈喇捺钵,蒙语喀喇火屯,汉语也经常译作喀喇巴尔哈孙,根据地理方位,也就是今天的黑城子。
需要强调的是,在1893年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写的《蒙古和蒙古人》一书中,也曾经提到今天的张家口坝上地区有个叫喀喇巴尔哈孙(汉语黑城子)的古城,但书中所言喀喇巴尔哈孙城,应是兴和城,即今天的张北县城,而非今天西大淖附近的黑城子。查阅蒙古地图,类如叫黑城子的地名有很多,所以在古代,草原民族把张北县城和黑城子遗址一带的地名都叫黑城子,亦属常见。

综合以上踏查信息和史书史料,我们可以大胆做出以下几点推断。其一、西大淖至少在辽代初期就有了,迄今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二、根据实地踏查得出的位置和城池规划,黑城子遗址很可能就是辽代的北羊城旧址。而在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开创了“东出西还”的两都巡幸制度,在途径今天张北的孛老驿路上,有多处捺钵(皇家行宫或曰驿站),其中,今天的黑城子一带,东临湖泊,西近孛老驿路,可谓交通便捷、风光怡人。黑城子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元代的遮里哈喇捺钵。遮里哈喇捺钵,作为一处元代皇家行宫,必然有豪华宫殿,这与在黑城子遗址发现大量琉璃瓦残片恰可印证。黑城子遗址南北二城的“日”字形分布特点,以及北城遗存相对明显、南城遗迹模糊不清等特点,或可印证在辽代早期建筑羊城以及双城榷场的记载。按照辽金元三代的赓续顺序,羊城榷场时序在前,皇家行宫时序在后,那么今天在黑城子遗址所见废墟遗存,当为元代遮里哈喇捺钵,也就是元代黑城子皇家行宫无疑。
以上的实地勘测和理论推断,依旧缺乏更多充分的史料加以佐证。正所谓孤证不立,笔者拙见旨在抛砖引玉,果能引来更多坝上方志学者对于张北黑城子遗址的真知灼见,则为我坝上方志研究之幸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