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盯住村干部的“钱袋子”?这个法子或许更管用!

可艾社会趣事 2025-04-18 00:38:58

农村的集体土地、扶贫补贴、项目资金,桩桩件件都是老百姓的“钱袋子”。可这些“钱袋子”到底装进了谁的口袋?这些年,村民监督委员会成立了,牌子挂上了,工资发到手了,但问题解决了吗?

就拿我们邻村的老张来说,没当监委会主任前,他是村里有名的“刺头”。村里土地租金收不上来,他敢当面拍桌子质问村干部:“钱不要回来,你们对得起谁?”村民的补贴款被挪用,他带着人跑到镇里讨说法。大伙儿都说:“老张要是当了监委会主任,咱村的事准能掰扯明白!”

可老张上任后,变了。每天按时打卡,月底领工资,再也没见他为土地租金的事红过脸。村民问他:“去年的老人补贴为啥停了?”他摆摆手:“上面没拨款,我也没法子!”可村里人都清楚,村集体账上明明趴着几十万租金没收回来。这样的监督,到底是在盯人,还是在“串门”?

一、平起平坐的监督,怎能不“穿一条裤子”?

现在的监委会,说是监督,实则是“自己查自己”。村干部和监委会成员同在一个院办公,工资从同一本账上支,逢年过节还能分到一样的米面油。这样的关系,谁愿意为“外人”得罪“自己人”?某地监委会主任私下说:“我要是揪着村书记的小辫子,明年换届他还能让我干吗?”利益捆在一起,监督自然成了“纸糊的灯笼”——照得见别人,照不清自己。

更荒唐的是,有些监委会连查账的权力都没有!村里修路花了20万,监委会只能翻翻发票,问一句“手续全不全”。至于路为什么修得坑坑洼洼、水泥标号够不够,谁敢较真?这样的监督岗,设与不设又有何区别?

二、让“输家”盯住“赢家”,或许才是真办法

监督要硬气,关键得让监督者“无欲则刚”。这些年各村换届选举,总有得票第二的竞选人和村主任就差几票。这些人熟悉村务,又和当选者“不对付”,让他们来监督,岂不正好?

山东某村试过这法子。去年村主任竞选,老李以3票之差落败。镇上让他当监委会主任,专门盯着村集体的工程招标。结果半年下来,他硬是把一单虚报5万元的砂石采购合同给捅了出来。问起他哪来的胆子,他说得实在:“我本来就和村主任不对路,还怕撕破脸?”

这法子有三处巧劲:

监督者有底气:不端村干部的饭碗,说话自然硬气;监督更专业:竞选时摸过全村家底,查问题一查一个准;权力能制衡:村主任怕被揪住把柄,干事反而更规矩。

三、好制度还得配上“铁笼子”

当然,落选者监督也不是“万灵药”。某地就出过荒唐事:监委会主任天天找茬,村主任干脆把路灯维修、垃圾清运的活儿全派给他干。结果监督的人忙成“救火队员”,哪还有精力查账?

要让监督真管用,还得扎紧三道“铁篱笆”:

查账权:监委会必须能随时调取村集体银行流水;否决权:对明显不合理的开支,监委会当场就能喊停;直通权:发现大问题,监委会可直接向县纪委报告,不用经过镇里审批。

四、监督的根子,终究要扎在群众心里

再好的制度,也比不上老百姓的千百双眼睛。浙江某村在村口立了块电子屏,谁家领了危房改造款、村里买了多少棵树苗,每一笔都实时更新。村民老刘说:“以前总觉得干部在暗处,现在连村支书中午吃碗面花8块钱都能看见!”这样的透明,比十个监委会都顶用。

说到底,监督不是为了多挂块牌子,而是为了守住老百姓的活命钱。当村头的公示栏不再蒙灰,当落选的“刺头”敢挺直腰杆说话,当每一分土地租金都能晒在太阳底下,咱们农村的“微腐败”才能真断根!

让敢较真的人来监督,让不敢贪的人当干部——这,才是农村该有的样子!

0 阅读:0

可艾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