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四月天,万物生长,咱们老百姓饭桌上少不了那一口“春天的味道”。最近,一种叫“刺儿菜”的野菜火了,说是“护肝草”,营养好,正是采摘的好时候。这东西,在庄稼人眼里,可是地地道道的“害草”,除都除不干净,让人头疼。可一转眼,它又成了城里人追捧的健康美味。这事儿挺有意思,不光是吃野菜那么简单,它像面镜子,照出了咱们看待事物的一些挺有嚼头的道理。

站在农民伯伯的角度看: 地里种的是粮食,是蔬菜,是要精心伺候才能换来收成的宝贝庄稼。刺儿菜呢?它生命力太强了,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水土就疯长,还浑身是刺不好对付。它跟庄稼抢阳光、抢水分、抢养分,实实在在影响收成。你说,这不是“害草”是什么?农民伯伯们想除掉它,那是最朴素的生存需求,是为了保住饭碗。这道理,硬邦邦,实打实。
换到追求健康饮食的城里人这边看: 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身体开始亮红灯。大家伙儿开始琢磨怎么吃得更健康、更天然。这时候,刺儿菜这种纯野生、没打过农药、据说还低脂高蛋白、能“护肝”的野菜,就显得特别金贵了。它那股子“野性”和所谓的“营养价值”,正好满足了大家对“绿色”、“健康”、“稀罕”的追求。这时候,它就是“美味野菜”、“养生佳品”。
你看,同样是刺儿菜,还是那株带刺的植物,可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需求背景下,它的“价值”和“身份”就完全不一样了。说白了,是咱们的需求,给它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咱们习惯了给东西分类:好的、坏的;有用的、没用的;朋友、敌人。就像刺儿菜,在农田里它碍事,就是“坏”的。但跳出农田这个小圈子,放到更大的环境里,放到不同的需求场景下,它的“用处”就显现出来了。这提醒咱们:
“害”与“利”常常是相对的,是看站在哪个角度、哪个立场。 今天我们觉得没用的东西,明天可能就是宝贝。河里的石头可能挡路,但也能建房。
别轻易给事物“判死刑”。 很多我们忽视甚至嫌弃的东西,可能都藏着我们没发现的价值。是不是咱们的眼光太局限了?是不是咱们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忘了抬头看看更广阔的天地?

过去,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要改造自然,要向土地要产量,刺儿菜这样的“竞争者”自然不受欢迎。现在呢?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原始”、“野生”的东西,开始关注健康、关注生态。这种转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别把野菜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别因为一时的追捧就去过度采挖,破坏了它原本的生长环境。凡事得有个度。
刺儿菜这不大不小的“热点”,其实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我们的认知、需求和时代背景在变化。它也敦促我们,要用更开放、更灵活、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身边那些不起眼甚至“惹人嫌”的存在。没准儿,下一个“宝贝”,就藏在哪个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角落里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备注:
本文探讨的是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不构成任何食用或药用建议。野菜虽好,食用需谨慎,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