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1723- 1735),但这一时期在清代瓷器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时,官窑瓷器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仿宋汝、官、哥、钧等名窑的单色釉瓷器。
根据普遍的观点,用于称谓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的所谓“年窑”,是出自当时管理淮安关税的年希尧,同时他又兼管景德镇御厂的窑务。然而,虽然年希尧可能对瓷器生产起过一些作用,事实上却是1729年被派去景德镇协助督陶的唐英奠定了雍正瓷器的声誉。
他管理着日常的窑务,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研究和试验,并长期与匠人一起工作。在其所著《陶成纪事》中,唐英叙述了当时仿汝、官、哥窑等高温瓷器的烧造情况。
汝窑
北宋末年,汝窑瓷器烧造于河南宝丰清凉寺。因使用香灰胎,汝窑器在宋瓷中最为罕见。汝窑的特点是器物满施深浅不同的天青釉,有纹片或无纹片,底部通常可见三至五个芝麻形支钉。其他尊、瓶等器则以支圈垫烧。最常见的器形为日用器,如盆、碗、盘、碟、盏托、洗、盒等。仿古铜器造型、用于陈设的尊、瓶等则较为少见。而宋官窑中常见的文房用具如笔筒、水滴、臂搁、砚台等在汝窑器中并未发现。

清雍正 仿汝天蓝釉出戟双耳尊
据《陶成纪事》记载,雍正时期有两种类型的仿汝器,均为酱色胎、天青釉,但是一种有“鱼子纹”,而另一种没有。目前存世的大多数此类器物均为细开片、灰白胎。所见器形有悬胆式瓶、各式笔洗、象耳尊、络子尊、石榴尊、莲瓣瓶、四联瓶,以及盘、碗等。绝大多数带青花六字篆书雍正年款,以助于识别。不过,雍正时期也有一小部分官窑和民窑烧造的仿汝器不带年号款,对于这类器物与宋代制品的区别,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清雍正 仿汝釉蚰耳炉
总的来说,宋代汝瓷的釉厚而失透,抚之温润平滑,釉面少见棕眼;而绝大多数雍正仿品则釉色光润透亮,釉面普遍有棕眼。与宋代汝窑的芝麻钉相比,雍正仿品的支钉痕则为圆形,现代仿品亦是如此,因其较易控制。另外一个重要区别是对圈足的处理,雍正仿品的足圈截面一般为圆弧形或方弧形,而汝窑则不见这一特征。

清雍正 仿汝釉双戟耳瓶
官窑
宋代官窑有三个产地:北宋汴京官窑(今河南开封)、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今浙江杭州)。由于历史上黄河河水泛滥、河道多次改变,现在已不可能确定北宋官窑的窑址所在。据宋《乾道临安志》记载,修内司窑址在今杭州万松岭山下,但是迄今为止仅找到了郊坛下官窑窑址。
传世官窑似乎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时代为宋,但是其中很难区分北宋汴京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其实,这一类官窑中有许多应该是修内司的产品,或者是当时的龙泉仿官。第二类数量相对较少,器物一般为厚胎,造型接近元代。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元末哥窑的仿品,只不过以往都被当作官窑器。

清雍正 仿官釉小鸠耳尊
唐英在《陶成纪事》中将雍正仿官器称为“仿铁骨大观釉”(可能是为仿北宋官窑器)。然而,从各地收藏的传世品看,很明显也存在两类仿品。第一类的特点是青釉开片,紫口铁足。第二类釉色为灰青或月白,有的带细小纹片,有的则无。器形包括贯耳瓶、长颈方瓶、三孔葫芦瓶、旋转瓶、象耳尊、扁壶、圆洗以及桃式洗等。

仿官釉琮式壁瓶
大多数雍正仿官器都有青花六字篆书年号款,不过就像仿汝器一样,部分官窑或民窑制作的仿官器也不带年款。这类器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大多数为黑胎,有的釉下闪红,有紫口铁足特征;胎色显灰者,口沿和圈足涂上黑色以达到紫口铁足的效果。一般来说,雍正仿品要比郊坛下官窑瓷器重,但比元末新烧的哥窑器轻。
官窑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满釉支烧,支钉痕呈细小圆形,多数则是垫烧。与绝大多数雍正瓷器一样,仿官器的釉面细润,多有棕眼。除有个别例外,雍正仿官器底足平滑无粘砂。最后一点要说的是,雍正仿品的圈足截面或为圆弧形,或为方弧形,此特点不见于宋官窑器。

仿官釉琮式壁瓶 底部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墓中亦未见有出土。今天所见绝大多数哥窑器的造型具有元代风格,因此很可能哥窑多制于此时。元代哥窑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元代初期所烧,有大小褐色纹片,即“金丝铁线”;另一类为元末仿官器,即“新哥窑”。传世哥窑器有黑胎、深灰胎、浅灰胎或米黄胎,施有透明的灰青或炒米色釉。黑胎器也有官窑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早期哥窑器为支烧,晚期哥窑器则多为垫烧。

清雍正 仿哥釉穿带小瓶
哥窑的仿品最早出现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 1424),成化时期(1465- 1487)达到高峰。明代晚期少有突出的仿哥窑制品,但到清雍正时期则出现了好的仿品。雍正仿哥窑器有的具有“金丝铁线”特征,也有的为一色开片,其釉色模仿晚期哥窑器。绝大多数为月白釉,黑胎或灰胎。黑胎者有“紫口铁足”特征,烧造时使用垫圈和匣钵,其支钉痕为细小的圆形。

仿哥釉塑贴三羊瓶
所有雍正仿哥窑器都带青花六字篆书雍正年款,正如雍正仿官、仿汝器那样,底釉平滑均匀。然而,与仿汝、仿官器不同的是,仿哥器造型多样,传世品中可见有狮耳瓶、抱月瓶、贯耳瓶、各式香炉、尊、盘,以及文房用具的笔架、水盂、镇纸、笔洗等。部分仿哥器还有仿古铜器的贴花装饰。总的来讲,具有“金丝铁线”特征的仿哥器要比那些没有此特征的器物重一些。

仿哥釉塑贴三羊瓶 底部
钧窑
最好的钧窑瓷器烧造于北宋晚期和金代。虽然元代河南、河北有很多烧造钧窑的窑场,但其胎、釉均逊于早期钧窑瓷器。明清时期的仿钧器多竭力仿效北宋和金代钧窑。成化时期,瓷工成功地仿烧出了北宋铜红釉钧瓷,只是在成化末年就中断了。1729年,唐英曾派吴尧圃到河南调查钧釉配制的方法。之后,景德镇就恢复了仿钧的制作。

清雍正 炉钧釉绶带如意耳葫芦尊
雍正仿钧主要有三类:
一是仿北宋的钧红釉(或称玫瑰紫),器形有小花尊、圆洗、花盆、罐、各式瓶、碗、盘及鼓钉洗。这一类最为成功,甚至有北宋钧窑典型的“蚯蚓走泥纹”。器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一个数字。

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二是施天蓝或月白釉并带有红斑的器物。雍正仿钧器看起来一般与宋钧非常相像,不过也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雍正仿钧器的釉要比宋钧更加滑润,有时红斑上会出现苔点。此外,雍正仿钧釉色较淡、釉层较薄,器物棱角处常常能透出胎骨。器物底部虽施有一层酱色护胎釉,但胎土却为白色。尽管我们一般不会把宋钧与带有雍正年款的仿钧器混淆起来,但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如何把真正的雍正仿钧和以后带有相同年号款的仿品区分开来。

炉钧釉水丞
第三种类型是窑变花釉瓷器,这是雍正时期新创的一个釉色,可以认为是钧釉的一个独特变种。其釉色以红为主,杂以天蓝、月白、绿釉和酱釉,创造出一种火焰般的效果,因此又被称为“火焰红”或“火焰青”,前者较红,后者偏蓝。这一类仿钧器中除仿古器式外,还有大型的瓶、罐、盆之类。其口沿部位往往为偏黄的酱色,大器底部则常以姜黄釉汁涂成斑块状,并印有四字篆书雍正款。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海棠式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