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忠烈祠供奉日本少将?今村方策又名晋树德,这事是真是假?

历史画中画 2025-04-13 10:48:48

最近有一股风在热烈追捧台北的忠烈祠,在他们的言论里,忠烈祠祭祀了百余年来为中国革命贡献出生命的将士。

从黄花岗起义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再到抗日战争,乃至在解放战争当中牺牲的国军将领,都供奉在了忠烈祠当中。

从这来看,忠烈祠当得起“忠烈”二字。

可质疑的声音也有,一是有人提出既然是忠烈祠,为什么八路军、解放军没有在内。

更有甚者指出,在忠烈祠内竟然供奉着日本人,且指名道姓点出他名叫今村方策,中国名又叫晋树德。

那么,指责当中提到的供奉日本人一事是否真的存在?今村方策又是谁?有这个人吗?

从日本修建的护国神社改造而来的忠烈祠

祭祀为国献出生命的将士这一做法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曾有过,满清时期亦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

雍正、乾隆,乃至道光都曾颁布政令,要求各省各地建立祠庙祭祀将士。

在日本人到来之前,台湾地区已经有类似的祠庙存在。只不过,当时的规模与名气相对比较小而已。

随着清末台被日本非法占据,清朝在台湾地区实行的祭祀制度也遭到了日本的破坏。

为了给台地区洗脑,日本参照本国内的神社制度开始在台推行日本风格的祭祀,也就是神社。

1901年,日本在台建造了最大的神社,台神社,用来供奉日本所谓的天照大神。

不知是天理昭昭,还是罪有应得,1944年,这座神社被大火焚毁了。

在这之前,日本于1931年又在台神社的旁边修建了一座供奉日本士兵的护国神社。

这座护国神社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接收台,并将它改成了忠烈祠。

至于岛内按照日本“一街一神社”原则,建立的200多座小型神社全部予以捣毁,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1967年12月到1969年3月,国民党利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对忠烈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建,逐渐把日式元素清除。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元素,姚文元在设计新的忠烈祠形象时,参考了故宫的模式,并贯穿运用了梁思成的部分理念。

至于在供奉的对象上,忠烈祠涵盖的时间段也比较广。

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开始,以时间为主线,把中国革命以来牺牲的众多将士包含在内。

粗略估计,忠烈祠内供奉的人数有40万之多。

现如今,忠烈祠也在逐步完善供奉体系。

2014年,远征军牺牲的部分将领、士兵也入驻忠烈祠,开始享受后世祭祀之香火。

当然,时代在进步,忠烈祠的供奉也不仅仅局限于军方,警察、消防乃至医护人员也有资格在死后进入忠烈祠。

忠烈祠里有没有日本人?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忠烈祠作为国民党祭祀为国捐躯将士的场所,是会排除日本人的,特别是日本军人。

对于那些反战同盟的成员或许会供奉,但在忠烈祠的官方目录当中没有日本人的名字。

还有众多日战时期参加日本军队的台人,这些人由于身份敏感,一般也很少进入忠烈祠,他们会有单独的民间祭祀场所与活动。

毕竟,日本是敌对国,以当时的姿态不可能允许日本人进入忠烈祠。

那么,有指责者提到的今村方策或者晋树德又是谁呢?

根据网络上的介绍,今村方策在日本投降之前是陆军大佐,混成旅团旅团长。

他的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日本投降之后,他没有回国,而是叫嚣留在中国,等待日本反攻的那天。

所以,他加入了阎锡山的部队,变成了第十总队的少将总队长。

为了便于隐藏,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晋树德。

解放时期,按照阎锡山的命令参与了太原战役,并死守太原。在太原战役失败之后,畏罪自杀。

这是网络上能找到的关于今村方策唯一说法,但是否具有真实性还有待考察。

至少,笔者在翻阅《日本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战史丛书》《日本陆军将官词典》等书籍时没有找到“今村方策”这个人名。

英文、日文维基百科里也没有这个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也没有这个人。

因此,他的存在缺乏有力的支撑,进而供奉在忠烈祠的说法也就站不住脚。

结语

因为角度的不同,世人对于忠烈祠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原因可能在于作为祭祀先烈的场所,它没有把八路军、解放军涵盖其中。

且在忠烈祠内部供奉的部分人员,也曾在国内犯下过战争罪责,甚至手上沾满了人民的鲜血。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