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出席老蒋葬礼?两人不是有仇吗?张还带16字挽联羞辱老蒋?

历史画中画 2025-04-14 04:14:46

1975年,老蒋的葬礼上,蒋家人按照事先确定的名单恭迎各位宾客前来吊唁。

可令蒋家人以及全世界没有想到的是,一位不速之客的出现,让整场葬礼一下子陷入了尴尬之中。

来人正是被蒋介石囚禁了近40年的张学良,这位曾经的结拜义弟,亦是政治场上的死对头,不仅亲自前来吊唁蒋介石,还为他带来了16字挽联。

一时之间,葬礼现场达到了高潮,人们窃窃私语,不明所以。

友人一度怀疑张学良的用意,可当看了16字挽联,所有人内心当中的紧张又被提了起来,难不成张是来羞辱老蒋的。

不知蒋家人看到这幅挽联之后,会有什么反应?会轻易放过张学良吗?

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恩情

1928年6月,张作霖突然死亡之后,张学良所面临的局势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日本人的虎视眈眈和东北军内部的动荡不安,逐渐脱离了张学良的掌控。

当然,全国形势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的老蒋就是变化的驱动之一。

蒋介石的嗅觉是敏锐的,趁着张作霖突然死亡,他立即向张学良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达成形式上的国家一统。

张学良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开始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两人在沈阳达成了密约,张学良和东北军服从蒋介石与中央政府的调令,国家最终在形式上完成了一统。

这件举国欢庆的事情,不仅于国家、于民族有利,就连张蒋二人也十分的开心。

为了共同庆祝这一欢乐时刻,蒋介石与张学良商量准备结拜。毕竟,结拜是蒋介石惯用的伎俩,他一生当中的结拜兄弟不下两位数,张学良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在沈阳,两人互换了兰普,正式结为亲如兄弟的异姓兄弟。

这段公开的关系一直持续了8年之久,直至1936年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怨

918发生的时候,东北军不可谓不强,但强大的东北军却没有放一枪,拱手将13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三省让给了日本人。关

于这一历史责任,有人直言是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也有人断定是张学良胆小畏死,不做抵抗。

不过晚年之时,张学良曾亲口承认蒋介石要求过不抵抗,但在这条命令到达之前,张学良已经做出了不开枪,不反抗的命令。

于此来看,两人对918的发生都负有历史责任。

没了家园的张学良,还想着在蒋介石的庇护之下享受昔日的荣光,没想到张学良也不过是蒋介石利用的棋子罢了。

东北军被拉到了内战的前线,不让他们为收复家乡做准备,而是充当蒋介石的炮灰。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张学良内心的煎熬也在与日俱增,因而有了1936年西安事变的发生。

事件中,张学良一方面要求老蒋积极抗日、联合抗日。另一方面,张学良也在为打回家乡做准备。

可结果却是惨痛的,张学良的天真与一个军阀的最低要求不相匹配。

他天真的以为蒋介石会顾及昔日结拜之情,放下软禁之恨。可结果却是,张学良反手被蒋介石软禁,这一软禁就是54年。

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多少年?哪怕张学良活到了101岁,但54年的光阴占据了张学良大半的人生,更是在其年轻有为,为国贡献的时候被雪藏。

这让一个人如何不恨。

16字挽联

1975年,蒋介石去世了,压在张学良心上的那座大山消失了。

本以为没了老蒋,张学良的自由会得到恢复,可张学良等来的依然是软禁。

或许时间已经抚平了张学良内心当中的恨意与期望,对于这样的安排,他没有反抗,而是欣然接受,依然将自己装在那不足几平米的囚牢当中。

这一刻,张学良内心的天真又一次活跃起来。

他要去送蒋介石最后一程,直言作为自己的大哥,他有义务去看一眼。

张学良不空手而来,作为礼节、出于感情,张学良亲笔写下了16字的挽联,打算恭送给蒋介石。

当这份挽联出现在葬礼现场的时候,所有人的气息都屏住了,目光全部聚焦到宋美龄与蒋经国的身上,想看看二人是何反应。

但张学良却不管不顾,递上挽联,看了蒋介石一眼之后,就不发一言以沉默应对世人的眼光。

挽联所表达的意思也极为简单,既有追捧蒋介石的意味,也有贬低他的意思。

众目睽睽之下,蒋家人没有发作,而是恭敬地将张学良送回了关押之地,继续扣押。

直至1991年,张学良恢复自由之身。

结语

有了自由,便要走向新生。张学良马不停蹄的跑到了国外,远离蒋家,要开始新的生活。

但他的人生似乎也走到了尽头,剩下的时间也只不过以天为单位计算而已。

1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