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向来推崇大炮兵主义,其著名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也是将炮兵部队的使用放在重要位置,二战中,苏联炮兵不仅在火炮数量和威力上始终超过德军,并且具有非常成熟的炮兵作战理论,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都不曾改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冷战白热化时期苏联炮兵部队装备的一款重型火炮,它就是至今依然在俄罗斯陆军中服役的2S7式自行榴弹炮,观看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一波,谢谢您的支持,
二战时期,在残酷的苏德战场上,苏德两国前后投入数百万军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厮杀,德军在绝大多数武器领域都对苏联红军保持着技术优势,但是有一个兵种却是例外,那就是苏联炮兵部队在对纳粹德国的大反攻中,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B-4榴弹炮更是被德军士兵称之为斯大林之锤。
这种重达15吨巨炮能塞下一个足球203毫米的口径,本来是安装在巡洋舰上,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几乎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直到战后,苏联依然在生产这种毁伤能力巨大的火炮,但是进入新时代后,苏军全面的机械化建设使得B-4型203毫米牵引榴弹炮很难跟上快速推进的新要求。
1967年,苏联陆军要求研制一种封闭式炮塔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同时期,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装备美国制造的203毫米M10自行火炮在战场中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展现出相对灵活的机动性。为应对新的战场威胁,苏联军方重新调整了新型自行火炮的技战术指标。
1970年7月,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新型自行火炮的开发计划,并将新型自行火炮命名为2S7型自行火炮,要求必须能够发射低当量战术核炮弹,随后,该泡在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基础上开展研制工作,于1975年开始交附苏军方面军重炮部队,北约代号M杠1975自行火炮,绰号芍药。
2S7式自行榴弹炮由苏联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制造,采用T64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战车全重43.6吨,全长10.5米,车宽3.38米,高三米,前段为密闭式驾驶舱,车长、驾驶员和两名套班组员乘坐于此,车长和驾驶员并列,其前方设有可下拉防护钢板的风挡板,两人各装有一具配备潜望镜的圆形舱盖。
动力舱后方车体中央段设有第二个乘员舱,可容纳三名炮班组员,因此单量炮车共有七名成组员组成,2S7体型庞大,结构复杂,履带式装甲底盘,由一台V12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最大行驶速度为五十千米每小时,车辆还配备辅助动力单元,在主发动机关闭后为火炮系统提供动力。
2S7自行榴弹炮的操作需要14名班组成员,炮车能搭载七其余人员乘坐在弹药补给车中随行,作战时,2S7自行火炮后半部分车身降低,并将车尾住处插入地面,以此构建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射击平台。开炮前士兵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否则巨大声响会导致双耳失聪。
自行榴弹炮采用2A44型59倍镜203毫米榴弹炮,炮身上没有炮口制退器和抽气装置,采用螺旋式炮闩弹药抓取系统和分离式弹药设计,炮管寿命450发,炮口最大初速960米每秒,火炮射击范围在零度到正60度之间,方向射界左右各15度,利用液压与电动系统驱动。
该炮发射高爆炮弹时,最大射程三十七点五千米,最高射速二至四发每分钟,炮车上装有四枚炮弹和药包,其余弹药放置于弹药补给车上,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四十七点五千米,可发射多种常规弹药和核弹。发射战术核炮弹时,当量在3000吨至4万吨之间,因此它也是苏军威力最大的火炮。
2S7自行榴弹炮是苏联陆军服役过的口径最大的自行火炮,于1975年开始服役,总共生产了1000门左右,此大炮大量进入服役后,使得苏陆军的远程火力获得显著提升,并具备发射战术核炮弹攻击重要目标的能力。苏联后期又推出了2S7自行榴弹炮的改进型2S7M,射速有所提高,炮车载弹量也提高到了8发。
2S7和2S7M在俄罗斯、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陆军中均有装备,目前俄军还装备有60多辆2S7和2S7M自行火炮,大部分是改进型2S7M,但均存在系统落后的问题,已经跟不上现代战争节奏。
俄军也考虑对2S7M进行现代化升级,主要改进可能包括更换变速箱和发动机,升级车载电子设备和指挥系统,更新炮管后的2S7自行火炮还可以使用可达200公里的203毫米冲压增程炮弹可通过无人机或其他战场侦察系统获取目标信息,可以更高效的提高作战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俄军现代化作战体系。
只不过2S7M升级潜力有限,203毫米口径在俄军炮兵装备中会逐步被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取代,后者在射程和打击精度方面可以替代203毫米口径的威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对陆军各兵种编制体制进行了调整,首先取消了先前的师团编制,以旅辖营编制为主体,对炮兵部队的兵力结构进行了优化,进一步统一了武器装备的自行化、通用化和标准化。
如此一来,203毫米口径只能被边缘化或者作为特殊存在,目前在还能用的情况下,在俄罗斯现有作战体系中尽量榨干2S7自行榴弹炮的剩余价值。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如果您对内容有什么看法,欢迎发到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