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谱系孩子爸妈感到揪心的话题中,“上学”一定能排上前三。“孩子能进普校吗?”“他能够适应校园生活吗?”“会不会被劝退?”......这些问题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家庭关注的焦点,甚至是困扰心中的难题。
一些爸妈会担心学校因为孩子的情况而遭到拒收,从而向老师隐瞒孩子的真实情况。其实,爸妈们不必有这方面的担心。目前,融合教育政策已被广泛纳入普通学校。我国明确了残障儿童优先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爸妈们可以告知老师孩子的真实情况。
一方面,让老师更加了解孩子的障碍和特点,获得老师的理解。孩子在学校出现的异常表现,并不意味着孩子是故意的、或者调皮捣蛋。另一方面,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及经验分享,我们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在孩子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表现时,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避免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并正确引导孩子。
真正的融合教育是双向而平等的,它不仅能让特需孩子学习规则、规范,融入主流群体,同时能让普通孩子通过与特需孩子相处,了解和接纳世界的多元,学会如何尊重、善待他人。
当普通孩子和特需孩子相互间不了解时,可以利用学校、班级的一些活动,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孩子的特点及双方如何相处,也借此机会给同学们树立相互扶持、互助友爱的美好品德及观念。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疾病,很多孩子在语言、认知、自理、社交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欠缺,只是各个方面的能力障碍程度不同。因此,孤独症孩子的训练也不能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训练。
孤独症孩子的训练应该包括:认知训练,语言训练,感知觉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以及行为管理等。
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家长是主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康复道路上最得力的助手。家长要通过学习,知道对孩子的干预和训练要如何进行,要当孩子“心理治疗师”,让干预在家庭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家长可以在培养孩子思维的基础上,教孩子学语言、用语言;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比如买东西,和家人沟通,外出做客等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把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