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主心善,施舍一块坟地,换来家族近300年荣华富贵

佳霖谈历史 2025-04-19 02:38:43

义惠侯,明朝最特殊的爵位。

这个爵位的获得者刘继祖,既没在战场上建立过功勋,与朱元璋也没有亲缘关系。

众所周知,明初的封爵标准非常严苛,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也不过是伯爵。

凭什么刘继祖就能搞特殊,获得老朱赐予的长期饭票?

说来话长。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钟离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其父为朱五四,母为陈氏。

据朱元璋亲撰《御制皇陵碑》记载,朱五四是从外地逃荒来到的濠州。

《御制皇陵碑》

由于是外来户,朱五四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给当地财主刘德打工,混口饭吃。

但别看穷得揭不开锅,朱五四却很能生。

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

大姐姓名不详,二姐叫朱佛女。

为了减轻负担,三哥朱重七很早就当了上门女婿。大姐、二姐,也是早早出嫁。

朱元璋年幼力弱,下不了地,便给刘德放牛。

据说朱元璋放牛时,曾与小伙伴一起偷吃了刘德家的牛犊,结果被毒打了一顿。

就在朱家人有一天算一天,凑合着过的时候,天灾降临了。

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爆发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先后染病去世。

大嫂王氏惊慌失措,带着儿子朱驴儿急急匆匆逃回娘家。

偌大的一家人,转眼只剩朱元璋和二哥相依为命。

兄弟俩望着亲人的遗体,又悲又愁。

因为没有地,他们只好找到刘德,祈求他能够施舍一块荒地,用来安葬亲人。

在刘德看来,老朱家的主心骨都没有了,今后拿什么还?

于是,刘德如凶神恶煞一般,高声叱骂,赶走了兄弟俩。

这件事让朱元璋记忆犹新,以至于三十年后,他还耿耿于怀地说:“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当然,大环境不好,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刘德愿意帮忙是情分,不帮也不能说他不长眼。

毕竟谁知道放牛娃朱重八,日后能当皇帝?

不过,也并非所有财主都这般无情。

刘德臭骂哥俩时,同村一个叫做刘继祖的小地主产生怜悯之心。

据《江南通志》记载,刘继祖当过官,家里有点钱。

“刘继祖,字大秀,鳯阳人。仕元为总管,家饶于财,与明太祖父淳皇帝为比邻。”——《江南通志》

见朱元璋遇到困难,刘继祖和老婆娄氏商量,将自己家中一块闲置的薄地施舍给了他。

地的问题解决了,可下葬却没有棺木和寿衣。

迫于无奈,哥俩只好用破草席一卷,把父母、大哥草草下葬。

解决亲人的安葬问题,二哥朱重七决定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兄弟俩离别时,抱头痛哭。

二哥走后,朱元璋陷入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这时,邻居汪大娘出了个主意——投奔於皇寺(即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寺庙里总有一口吃的。

於皇寺毁于战火后,朱元璋下旨重建,并赐名“大龙兴寺”

但是寺庙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得花钱找门路。

很不幸,朱元璋没钱。

好在汪大娘心善,拿出压箱底的钱,买了一份香火礼品,又让自己的儿子曹秀陪着朱元璋前往於皇寺出家,当了一名沙弥。

不久,因为当地闹饥荒,寺里得到的施舍锐减,存粮眼看不够吃了。住持只好打发众僧云游化缘。

就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便离开了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在外云游期间,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同年,於皇寺毁于兵火。

朱元璋想回也回不去了,便受儿时伙伴汤和所邀,投奔了郭子兴。

之后十余年,朱元璋自立门户,悄然崛起。

在此期间,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带着外甥李保儿,大嫂带着侄子朱驴儿,前来投奔。

李保儿就是李文忠,朱驴儿就是朱文正。朱元璋一口气收下两位猛将。

也正是因为二姐夫和大嫂的投奔,朱元璋才知道三哥朱重七和两个姐姐,皆已去世。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击败陈友谅,被百官推举为吴王。

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朱元璋当了吴王,自然要抽空回故乡看一看。更何况,二哥朱重六还没找到呢。

于是,朱元璋就派人寻找朱重六。

这一找,二哥没找着,倒是找到了曹秀和刘继祖的儿子。

从两人的口中,朱元璋得知刘继祖和汪大娘也死于瘟疫。

加上持续的天灾和兵荒,昔日的刘家公子,如今也沦为了乞丐。

为了报恩,朱元璋将刘继祖之子留在身边做侍卫,并赐名刘英。

曹秀则改叫汪文,跟随汪大娘姓。

至于当年羞辱过朱元璋的刘德,则印证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由于连年的灾荒,刘德也破产了。

等到朱元璋衣锦还乡,召见刘德时,见他抖似筛糠,吓得哆哆嗦嗦,已经落魄的不成样子,心里的怒气消了一大半,便安慰道:“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有观点认为刘德的本性不坏。

因为古代的牲畜,比人贵重。

哪怕是现在,熊孩子偷偷把自己家里牛犊烤来吃了,大概率也要挨一顿打。

刘德只是毒打朱元璋一顿,既没致残,亦没有追究责任,也算是仁至义尽。

估计是长大后,知道了牛犊的重要性,朱元璋才会对刘德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你岂会知道我如今当上皇上呢?我不会追究你的过错。”

说罢,朱元璋下令,赏赐刘德良田三十顷,并免其赋税十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出兵武昌,迫使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

两年后,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以重兵包围平江(苏州)。

张士诚被痛打的同时,小明王韩林儿莫名其妙溺死在了瓜步长江中。

两大阻碍,一个垂死挣扎,一个见了阎王,大明朝的建立,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就在朱元璋忙着称帝建国时,一个坏消息传来——自己的二哥朱重六早已去世。

悲伤之余,朱元璋起初打算把父母的遗骨挖出来,另选一块风水宝地,将父母、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安葬在一起。

后来,老朱觉得“改葬恐泄山川灵气”,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只是在刘继祖当年赠予的荒地上,扩建一座皇陵。

这座皇陵,就是今天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太平乡境内的明皇陵。

明皇陵

修皇陵是大事,肯定少不了灰色收入,需要有信得过的人帮忙看着。

于是,朱元璋找来汪文和刘英,请他们为自己监修。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

登基的当天,朱元璋追尊父亲朱五四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并改名朱世珍。

三个哥哥也分别追封为南昌王、盱眙王、临淮王。并分别改名为朱兴隆、朱兴盛和朱兴祖。

洪武七年(1374年),老朱又下旨设立皇陵祠祭署,任命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专门负责凤阳明皇陵的祭祀工作。

不但如此,两人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此职。

换言之,只要明朝不灭亡,后人不作大死,汪家和刘家就可以永远捧着铁饭碗。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皇陵竣工在即。朱元璋想起汪大娘为自己的付出,下令将汪大娘的牌位放进皇陵内,享受皇室的香火祭拜。

同时,为了追念刘家当年的恩情,朱元璋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

但要注意的是,义惠侯不能世袭。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汪文去世。

得知这位童年伙伴去世的消息,朱温十分伤感,亲自写下祭文吊祭。

过了一段时间,刘英感觉自己也命不久矣,前往京师求见朱元璋。

但不知道是没人禀报,还是公务繁忙,把这茬给忘了。老朱没有召见刘英。

刘英等了三天,不见召见,黯然回到老家。

事后,朱元璋派人去请刘英赴京,刘英赌气不去。

一般人敢这么玩,估计早被拉出去砍了。不过老朱不计较,又派人专程去请,却不想刘英此时已经过世了。

朱元璋大感伤心,亦亲自为其写下祭文。

命召复劳再见,久未至。再命召之,告者乃云英亡。呜呼!感恩之道常怀,感恩之礼未终,英遽然长逝。朕思昔恩,不胜嗟悼。—《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八·祭署令刘英文》

从这篇祭文的标题可以看出,汪文死后,刘英接任署令,成为祠祭署的一把手。

虽说都是铁饭碗,可一把手和二把手,也是有差距的。

据《明史·志第三十四·礼十二》记载,明朝凤阳皇陵安排有陵户3342户。

这些陵户,实际上是军户的一种,负责看守陵寝、打扫修葺等工作,不用服徭役。

明代中都凤阳

试想,管理三千多户不用服徭役的陵户,可以捞到多少油水?

一把手的署令,肯定比二把手的署丞捞的多。

因此,刘、汪两家的后代为了争夺署令一职,闹得不可开交。

直到成化年间,明宪宗拍板:汪家子孙世为奉祀,刘家子孙世为祀丞。

才为这场百年闹剧画上句号。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