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胆囊癌高发,罪魁祸首被揪出!提醒:有4种吃饭习惯,尽早改

39健康网 2025-04-24 10:41:16

刘阿姨今年62岁,最近一段时间频繁感觉右上腹疼痛,初期症状较为轻微,她并没有太当回事。

可随着时间的发展,腹痛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身上的皮肤也都异常的发黄,整个人也瘦了不少。

家人带她去医院检查发现转氨酶、胆红素指标有明显上升,高度怀疑是胆道系统疾病所致。进一步检查发现胆囊内有异常占位,诊断为胆囊癌,且已经发生了肝脏转移。

由于发现的时机太晚,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只能先通过化疗将病灶缩小,后续根据病情的控制情况再决定治疗方案。

一、胆囊癌为何如此可怕?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形状像个小梨子一般,可参与消化、储存/浓缩胆汁。胆囊恶变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最多只有一些形似胆囊炎、胆结石的轻微疼痛以及消化不良症状,所以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良性疾病或忽略,以至于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肝胆外科陈保民主治医师表示,胆囊癌早期很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即便是手术也容易复发。且胆囊癌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除了外科手术外,放化疗的敏感性都不高,复发后很可能面临没有治疗手段用的境地。

目前临床上对诱发胆囊癌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可以确认与这些因素相关。

胆囊结石:胆囊内出现结石且没有及时干预,会对胆囊造成长期的慢性刺激,从而诱发胆囊炎,乃至胆囊癌发生。

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样的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如果是腺瘤性息肉的话,发生恶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胆囊腺肌症:胆囊腺肌症本身就有极高的癌变风险,如若还合并胆囊结石的话,恶变风险又会进一步提高。

遗传因素:家族内有相关病史的人,罹患胆囊癌的风险也会比普通人要高。

二、有4种吃饭习惯,胆囊易遭罪

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前列,是欧美地区的3~5倍。《柳叶刀·胃肠病学》期刊上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约5.8万例胆囊癌,其中超6成确诊即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

你知道吗?日常很多常见的吃饭小习惯,会给胆囊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1、不吃早餐

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胆汁储备达到了巅峰,胆固醇也处于高饱和状态下。此时不吃早餐的话,胆囊将无法正常收缩,大量的胆汁淤积在胆囊内很容易产生结石。

2、长期吃素

长期吃素会让胆汁得不到充分利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消化脂肪和脂溶性物质。经常吃素会让胆汁大量蓄积在胆囊内,内里的胆固醇物质也会持续沉积,增加胆结石的发生风险。

3、精制碳水、高糖食物

日常常吃的米面、馒头等食物均属于精致碳水,经常食用会导致体内血糖大幅度上升,加重体内的炎症反应,时间长了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4、饮食油腻

大量摄入油腻的食物会让胆汁成分改变,进而让胆囊黏膜细胞损伤、出现炎症反应,没有及时干预会逐渐演变成癌。

三、胆囊切除后,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吗?

大量研究表明,胆结石人群罹患胆囊癌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临床上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结石问题。

为了降低胆囊癌的发病率,胆结石患者无论是否有不适症状,都建议摘除胆囊。但很多人担心摘除胆囊给健康带来影响,甚至有说法称会影响寿命,这到底可信吗?

胆囊切除术本身不会影响寿命,但一些患者在术后存在一定的风险以及并发症,会给正常的生活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如术后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多会在术后几天或几周后消失,无需过多担心。

还有些患者会出现胆汁反流、腹泻等长期并发症,但这些症状也不会影响寿命,只会给生活带来影响,很多患者习惯了之后也感觉无伤大雅。

胆囊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癌症,让无数患者失去了生命,其早期的症状十分不典型,很容易误诊、漏诊,对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发现身体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胆囊癌:被低估的夺命杀手,比胰腺癌更凶险的真相揭秘》.癌友交流群2024-12-24

[2] 《中国胆囊癌高发,罪魁祸首被揪出!提醒:这3种吃饭习惯,尽早改》.有来医生服务号2024-11-15

[3] 《有人说,胆囊摘除后折寿10年,这种说法对吗?》.中医内科李主任2024-08-1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2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