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年轻人的求学之路总是被寄予厚望,却也常常遭受质疑。
尤其是当世界陷入 “火海”,各种危机与挑战接踵而至时,求学的意义似乎变得更加模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回溯到 1970 年,耶鲁大学经历了极为动荡的一年。
当年 5 月,数万人从全国各地涌入纽黑文和耶鲁,抗议对黑豹党领导人鲍比・西尔和埃丽卡・哈金斯的谋杀审判。数千名国民警卫队士兵部署到城市,局势紧张到了极点。尽管最终抗议活动基本保持和平,无人重伤或死亡,但这一系列事件还是震动了耶鲁校园。
那时,东南亚战争激烈,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正朝着新方向发展,整个社会仿佛都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年轻一代迅速崛起,挑战着旧有的秩序。
时任校长金曼・布鲁斯特在这样的背景下,向新入学的本科新生发表演讲。
他深知学生们内心的焦虑与困惑,他们对在耶鲁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踏入的社会充满疑问。然而,布鲁斯特校长却要求学生们去学习,去图书馆,写论文,做实验,做好学生的本分。
他提出了那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世界陷入火海,是什么目标让我们能坚持潜心学习?”
时光流转到当下,世界似乎又一次处于危机之中。
美国面临着自 9・11 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全球大流行病成为许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和个人事件。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野火、干旱和洪水在全球肆虐,种族主义、极端主义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求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19 世纪起源于立陶宛的 “穆萨尔” 运动给了我们启示。
其核心观点是,在审视外部社会并试图改变它之前,我们必须先提升自己。这就如同一位智者的故事:他起初试图改变世界,失败后将目标缩小到波兰的犹太社区,再次失败后又转向家乡拉登的社区,最后尝试改变自己的家庭,均以失败告终。
但当他决定改变自己时,却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学时光是提升自我的黄金时期。
在校园里,他们会接触到新思想,与来自不同背景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在耶鲁,学生可以跟随顶尖的公共卫生专家学习,参加由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或权威学者开设的研讨课,还能在多个实验室里与教师一起做研究。
在学术上,他们可以大胆尝试,提出各种问题,从宇宙的结构到小说的架构。
提升自我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去报名参加那些听起来有趣但陌生的课程,去找那些有点让人敬畏的教授答疑,你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有益对话。去参加观点与自己不同的演讲者的讲座,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论点。
通过这些方式,年轻人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培养同理心和想象力,让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02回顾 1970 年的 “五一” 事件,有四位耶鲁学院的学生值得我们铭记。
库尔特・斯莫克、拉尔夫・道森、比尔・法利・格伦、德沙・贝尔,他们是认真求学的学生,积极参与创立并领导了耶鲁的黑人学生联盟,其中两人后来成为罗德学者。
那年春天,他们与学校管理人员一起,在危机时刻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在维护校园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拯救了生命。
他们在耶鲁的时光让他们为当时以及毕业后应对重要挑战做好了准备。其中一人成为大城市的市长和大学校长,其他人成为杰出的律师,所有人都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成员。
正是这段学习经历,让他们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得以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年轻人更需要通过求学来武装自己。
全球流行性的病毒曾让我们看到了公共卫生知识的重要性,气候变化使我们意识到环境科学的紧迫性,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呼唤着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介入。年轻人通过求学获取的知识,是他们应对时代挑战的底气。
耶鲁的使命宣言表达了其最崇高的抱负:致力于改善当今世界以及造福子孙后代,教育全球有抱负的领导者,他们服务于社会各界。
对于年轻人来说,求学就是踏上成为有抱负领导者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入投入到学业中,挑战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拓展知识边界,利用大学时光为未来的考验做好准备。
正如伍迪・格思里在《世界着火了》中所唱:“当天空渐晴,我们将带着梦想崛起,从灰烬中重建我们的城市。”
世界有一天真的处于危机之中,但年轻人通过求学,不断提升自我,武装自己,就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在那个历史性时刻,年轻人在校园里潜心学习,就是在为未来的领导和服务生涯做好准备,这就是他们求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