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意图何在?我三次电令南下北宁线阻敌退路,他们却屡推诿。林彪、罗荣恒难道未识南下关键?
1948年8月,毛主席愤怒地将东北野战军回电摔在办公桌上。
毛主席鲜少对将领发大火,以华野粟裕为例,淮海战役期间,他始终平和地与粟裕讨论战事,未曾对粟裕有过丝毫批评。
毛主席为何对东野拒绝南下动怒?此事最终如何解决?
【一、毛主席多次电令东野南下】
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分析东北战场形势后判断,若战事持续对国民党军不利,敌军极可能全面撤退至关内。
这一天,毛泽东展现战略眼光,首次致电东野林彪、罗荣恒等指挥干部,告诫他们需警惕国民党军可能撤回关内的行动。
国民党军几十万精锐若增援华北中原,将大幅影响解放战争,违背解放军逐个歼敌策略。若敌在华北中原集结重兵,解放军则更有机会歼灭之。
毛泽东在电报中郑重提醒,需准备南下北宁线,以彻底切断敌军撤回关内的陆路通道。
4月20日,东野在一系列胜利后,决定于8月中旬启动南下计划。
收东野电报,毛泽东点头欣慰。回电示:为防傅作义二三十万军援东北,中央将派杨得志、杨成武两兵团攻绥远,牵制其大军。
7月初,东野于东北战场屡获胜绩,形势根本转变。卫立煌率五十余万大军困守锦州、沈阳等地。据报,蒋介石拟采纳部将建议,计划放弃东北,国民党或海陆双撤。
【二、东野多次拒绝南下】
1948年8月,东野壮大为野战部队70余万、地方部队30余万的战略野战军。此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撤退意图愈发显著,准备撤回关内。
毛主席认为,东野现兵力强盛,已具备南下北宁线、完全截断敌军退路的条件。
1948年8月初,毛泽东致电东北野战军,指令其加速南进行动。
8月6日,林彪电复毛主席,称大雨致多路受阻,大军行动难,唯杨成武兵团牵制傅作义,方得安心南下,故请批准东野延迟南下。
收到林彪电报,毛主席略有不悦,但鉴于他一贯允许党内异议,且对下属将领爱护包容,故并未发作。
毛主席强忍不悦,回电林彪,命杨成武兵团攻绥远,牵制傅作义主力。同时,东野需同步南下,因杨成武兵团仅五万余人。
次日,林彪复电中央,东野报告傅作义两军已被吸引至北宁线,建议杨成武兵团提前攻绥远,东野将调十一纵队协助,而东野主力暂不南下。
接到林彪第二封电报,毛主席怒意更盛,回电中语气加重。他指出东野应立即南下北宁线,并说明杨成武在绥远的军事行动与东野主力南下关系不大。
8月11日,林彪第三次回复毛主席电报,引发其大怒。电文中,林彪以大雨毁路、粮食不足为由,再度拒绝南下。
毛主席接电后,给林彪回长电,措辞严厉空前,批评极重。
毛主席质问东野领导:南下指令半年前已下,粮食为何未备?杨成武兵团仅五万,如何拖住傅作义?若败,东野南下更难。
【三、罗荣恒巧用一人化解毛主席怒火】
林彪收悉措辞严厉的批评电报后心生畏惧,回电毛主席表示坚决服从,东野主力随时待命南下。但此次,毛主席未再回电。
林彪与罗荣桓见毛主席未回电,意识到其震怒,心生慌乱。于是,他们采取迂回策略,请周恩来、刘少奇等人斡旋,但此次无人能说动毛主席,他依旧未复电。
8月17日,罗荣恒想到了时任东野政治部主任的谭政。
罗荣恒当日特致电中央,关于新作战区域粮食筹集事宜。电报署名包括林彪、罗荣恒及谭政。
谭政为毛主席所重,政工才干堪比罗荣恒。此电报既为毛主席解围,又示东野南下思想统一,坚定南下决心,令毛主席明了。
数日后,毛主席回电,令他们速南下,并提及有运输舰队向东北营口进发。望东野部队速夺营口,阻敌海路撤退,以防陆路被截。
遗憾的是,林彪对毛主席提出的营口事宜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辽沈战役爆发后,林彪对毛主席多次电令派遣强兵夺取营口,以全歼廖耀湘兵团的指令,始终未予认真考虑。
辽沈战役近尾声时,林彪遣钟伟纵队攻营口,但为时晚矣。因其疏忽,国民党一整编军自营口遁入关内。
化解毛主席对东野不满,除谭政外,罗荣恒也请聂荣臻协助。聂荣臻是毛主席信任的战将,他向毛主席汇报东野困难后,毛主席逐渐消了气。
关于聂荣臻参与的说法,可信度受质疑。因无明确历史记载,且他当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至1948年底才与林彪指挥平津战役,对东野情况了解有限。
毛主席对将领宽容,但对东野南下大怒,因这直接影响解放战争全局。1948年9月初,东野主力南下完毕,12日,辽沈战役随即爆发。
要完成战略目标,在战术上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