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团带火的野性美,爱豆的俊秀,哪个才更符合中国传统男性审美?

雅籽 2023-08-09 15:57:05

《封神》带火的质子团,成了今年娱乐圈的一股清流。不过分修饰的面容,强健有力的身材,英气血性的气魄,一瞬间成为对美男的新定义。网友更是纷纷感叹“这么多年,终于洗眼了”、“将大众对男性的审美拉回正规”。

在质子团出现之间,娱乐圈流行的美男标准还是貌白如脂、眉目如画、清秀俊雅。与粗狂、强健、荷尔蒙爆棚的质子团形象几乎是截然相反的。在质子团出现以前,也不乏有人批评当今流行的娱乐圈鲜肉们“没有一点男子应有的气概”、甚至“有点娘”。

白皙纤长、目如点漆、美如好女的美男形象,究竟是现在娱乐的审美扭曲,还是本身就是中国人对男性的传统审美主流?

在中国古代人的审美中,他们是更喜欢“质子团”,还是“小鲜肉”?

今天小编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美男的形象分析,来扒一扒中国传统男性审美观。中国古代有四大美男,堪称古代美男界的“顶流”: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

古代人在称赞一名男子容貌姣好时,常用“美比宋玉,貌如潘安”来形容,可见这两位美男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杜甫《花底》一诗写到,“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美丽的花朵疑似潘安、能让卫玠停留。由此,我们也可遥想这两位男子的绝世容貌。

1.潘安

潘岳,字安仁,后人多称潘安,西晋文学家、政治人物,今河南人,有“河阳一县花”的美誉,是古代美男榜上霸榜第一人。

史书上用三个字形容潘安的容貌:“美、姿、仪”。意思是他外貌好,气质佳。四大美男没有真人画像,下面选的图片都是小编认为符合这四位古美男气质的,非古美男本人。

潘安的美貌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有记载。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世说新语》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潘安的五官外貌——因为古人写人重在写神,但是从“妙姿容”“好神情”二字可以想象的到他的丰神俊秀。而且,还说他有“美容”,是“连璧”。一个“美”字说明潘安的容貌是精致的,一个“璧”字说明他给人的感觉是温润的。

活脱脱一个唇红齿白、清雅俊秀的文人才子风流形象。

那潘安这样的美男在当时受不受欢迎呢?《世说新语》中也有描述: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这句话是说潘安少时走在洛阳道上,有妇女看见了,都会伸手去拉扯他。

《语林》中也说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至美”说潘安绝美,每每走在路上,连老妇人都要把果子扔给他以示喜爱,潘安出行的车常常满载着果子而归。这里没有写年轻女子怎么对潘安,估计未出闺阁的女子太羞涩,不好明目张胆的拉扯、扔果子,只能默默眉目传情。但是,妇人和老妪的表现足以说明潘安在女性当中有多火。

2.兰陵王

兰陵王高长恭,今河北人,文襄帝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关于兰陵王,有一个十分流行的传说。

“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有胆勇,善斗战,以其,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说兰陵王“颜貌无威”,容颜不够威武,虽然有胆勇,但是不足以震慑敌人,因此他常常带着面具上场杀敌。这一做法流行开来,在歌舞中也有了戴面具而舞的形式,就是源自北齐。

关于兰陵王的容貌,古书中有记载的颇多。

崔令钦说“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

叶廷珪说“北齐兰陵王体身白皙而美风姿,乃着假面以对敌,数立奇功。”

《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美类妇人”。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兰陵王的容貌,“美”、“若妇人”、“白”,这不妥妥的当今小鲜肉标准吗?

《北齐书》中记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可见,兰陵王的美还不仅仅在其貌,他的声音还很好听,做事认真,谦和待下,可以说是一个集美貌和美德于一体的绝佳男子。

3.宋玉

宋玉,名子渊,战国时期今河南商丘人,为宋国公子,后出走楚国,相传为屈原的学生。

宋玉究竟有多美,我们一看那些写他的诗就可以想象得到。

秦观在《南乡子》中写到:“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水翦双眸点绛唇”是难得的对男子外貌的具体描写,亮晶晶的眼睛、红润润的嘴唇。

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中写到:“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风流儒雅”四字可见宋玉的风姿。

李商隐在《高花》中写到:“花将人共笑,篱外露繁枝。宋玉临江宅,墙低不碍窥。”

鲜花娇艳、绿枝斜伸,宋玉临江而立,还好墙低不妨碍我们偷看他。

宋玉的美还因其文学才华而双重加持。

《史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宋玉为屈原的学生,也十分擅长写赋,他的名篇《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4.卫玠

卫玠,今山西人,晋朝玄学家、官员。

对于卫玠的容貌,也有很多记载。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

《晋书》中写他:“风神秀异。”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则写到:“美风神,善清谈;常以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色。”

大家喜欢用“珠玉”“明珠”来形容卫玠,说明他也是像玉那样温润、白皙的美男子,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像个“玉人”一样。而且他好谈论玄理,心境淡泊,面无喜怒之色。

卫玠的美貌也是轰动一时,还给他带来了不幸。

相传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仰慕他美貌的人纷纷跑出来看他,人山人海,堵得跟一堵墙一样。卫玠本来就是病娇美人一个,加上旅途劳累,重重围困下尽然病重而死。

后来还有了“看杀卫玠”这一典故。唐朝仍有人写诗感叹卫玠之死,“京城媛女无端痴,看杀玉人浑不知。”京城那些名门贵女真是痴情的没来由,好端端看死了卫玠这个玉人自己还不知道。

从古代四大美男的形象解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今小鲜肉式的审美并非现在才有的,而是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

从这四大美男后,君颀长而白晳,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男性的审美,身在千年后仍然没有改变。

0 阅读:18